大暑時節話養生
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進入大暑時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大暑時節,由于天氣炎熱、濕潤,人體新陳代謝旺盛,體力消耗相比其他季節會大很多,再加上日長夜短,睡眠不足等原因,一般人到了這時,就會抵抗力下降,平時體質較弱的更容易出現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精神萎靡、身體逐漸消瘦等癥狀,嚴重者甚至還會低熱、頭暈、胸悶、惡心、汗出不暢。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疰夏,俗稱苦夏。
要想平安度過苦夏,除了要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格外留意飲食調理,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多吃苦味食品
苦味食品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憊。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品,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欲,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品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松的感覺,有利于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2.增加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食品的攝入
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品,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3.益氣養陰的食品不可少
大暑時節,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經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平淡的食品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4.蛋白質供給需充足
大暑時節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給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從豆制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如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制品。其中,鴨肉富含蛋白質,可及時增補夏日高溫帶來的過度消耗,且鴨屬水禽,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尤其適合苦夏、上火、體內有熱者食用。在食用鴨肉時最好燉食,也可加入蓮藕、冬瓜等蔬菜煲湯,這樣既可葷素搭配起到營養互補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氣、養陰。
李時珍認為,食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醫藥六書》曰:“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由于藥粥對老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均適宜,古時侯人也稱粥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大暑時節喝粥需以補氣清暑,健脾養胃為主。清補食品有綠豆、百合、黃瓜、芽菜、鴨肉等;清暑食品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健脾養胃食品則為赤小豆、薏米、南瓜等。以下就介紹幾種典型的度暑粥。
一、綠豆粳米粥
綠豆60克,粳米100克。將綠豆放入溫水中浸泡2個小時,再和粳米一起加1000毫升凈水煮粥。此粥可每日早晚各吃一次,有祛熱毒、止煩渴、消水腫的作用,尤其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
二、苦瓜菊花粥
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適量。苦瓜洗凈去瓤,切成小塊,粳米和菊花洗凈,二者同入鍋中,加適量凈水,大火水開后,將苦瓜塊、冰糖加入鍋中,改用小火煮至米爛粥稠即可。此粥可清暑熱、止痢解毒,適用于中暑煩渴、下痢等癥的輔助食療。忌同時食用濕燥、麻辣、厚膩的食品。
三、西瓜皮粥
西瓜皮100克,大米50克。將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大米淘洗干凈放入沙鍋中,加入適量水和西瓜皮用旺火煮沸,再轉用小火煮成粥,調入白糖,具有清熱解暑、利尿消腫作用,常食可防中暑。
四、薏米小豆粥
薏米20克,赤小豆30克,大米100克,水適量。將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時,大米洗凈,加入適量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滲濕、清熱消暑。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這也被稱為“情緒中暑”。“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很大。尤其是老年體弱者,由于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變快和血壓升高,甚至會引發猝死。所以,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盡可能地做到“心靜自然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