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傳說中的四大兇獸——梼杌
字型:
梼杌(táo wù)相傳是北方天帝顓頊(zhuān xū)的兒子,它還有名字叫做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是窮兇極惡的怪獸。
梼杌長得有點像老虎,卻比老虎大上數倍,全身長達數丈,其尾巴便有一丈八尺長!梼杌身上的毛發極長,并且毛發柔軟堅韌,防御力極強,一般的兵器和攻擊對它毫無效果。并且,梼杌擁有人一樣的面孔,喜歡吃人。
據古書《神異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梼杌。”意思是梼杌是生活在偏遠西方的怪物,它體格像老虎而毛類犬,毛很長,臉有點像人,腿有點像老虎,嘴巴長有像野豬一樣的獠牙,尾長一丈八尺,在西方稱霸,能斗不退。
而梼杌,較早見于《左傳·文公十八年》,原文是:“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大概意思是梼杌這小子好賴話全不聽,油鹽不進,平時為非作歹,誰也阻止不了他,他做什么事情都是頑固不化。
因為梼杌一竅不通,桀驁不馴的性格,所以在古代也常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惡劣的人。也因為其桀驁難馴,以至后來逐漸演變成民間傳說中的上古四大兇獸之一。
《左傳·文公十八年》以及《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述是:帝鴻氏之不才子“渾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窮奇”、顓頊氏之不才子“梼杌”,以上合稱“三兇”,加上縉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稱“四兇”。
《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兇,以梼杌況鯀(gǔn)。鯀,大禹之父。
上文是說,舜還在當堯帝的臣子時,將四大兇獸流放到邊遠部落,以抵御妖魔鬼怪。這也表明了四大兇獸的功能并非完全是負面的,相反它們也起到了安定一方的作用。因為既然是兇獸那么對于妖怪想必也具有威懾力,所以兇獸也可以被拿來充當辟邪、保平安的神獸。
梼杌桀驁的性格讓它一直以來都是獨自一人。他想要做的事情,沒有人和異獸敢阻攔。不管是誰,只要阻攔梼杌,梼杌便會毫不猶豫的撲上去和他大打出手!
在四大兇獸中,梼杌和窮奇是最喜歡玩樂的,并且最喜歡玩弄人類。梼杌會鼓勵一些壞人做壞事,而他卻躲在一旁看樂子;也有時候,他會主動現身幫助壞人。不要以為他是主動幫助壞人,其實,梼杌只是為了玩樂!等梼杌玩煩了或者餓了的時候,便將人類當做食物,一口吞下!
歷史上對“梼杌”的諸多描述
“梼杌”究竟為何物,論者眾說紛紜,莫終一是。
有說是兇獸的,如東方朔在《神異經-西荒經》中所描述:“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擾亂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有說是兇人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所載:混沌、窮奇、梼杌、饕餮四兇。梼杌乃顓頊的不才子,不可教訓。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天下之民謂之梼杌。
有說是兇木的,如王筠在《說文解字句讀》中釋曰:“梼杌,惡木也,主于記惡以為戒也。”
有說“梼杌”就是夏鯀(gǔn)的,如薛安勤在《國語譯注》中注云:“梼杌即鮌,也寫作‘鯀’,傳說是遠古時代部落首領,神化后變為黃熊。”
有說“梼杌”是形容無知之貌的,如杜預在《左傳》注中即言:“囂兇無疇匹之貌也。”賈逵亦取此說。
還有說“梼杌”就是鱷魚的,如唐善純在《釋“梼杌”》一文中說:“‘梼杌’正是苗語鱷魚的意思。”“梼杌”源于苗語,即是鱷魚,是楚人的圖騰。”類似說法尚可舉出數端,限于文幅,茲不贅錄。
歷史文獻記載
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
《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混沌、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兇,以梼杌況鯀。鯀,禹父。
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謂之梼杌。——《左傳·文公十八年》。注:“兇頑無匹儔之貌。”。服注:“梼杌狀似虎,豪長一尺,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能斗不退。”
楚之梼杌。——《孟子》。注:“囂兇之類,興于記惡之戒,因以為名。丁音惡獸名也。”
《春秋》云:“顓頊有不才子名梼杌也。”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梼杌,音桃物。此謂梼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梼杌》。
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