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文豪蘇東坡的骨相與命運
字型:
蘇軾(1037年-1101年),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山市),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總能寫下名聞天下而又千古傳唱的詩句,而他又是怎樣的相貌呢?
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蘇軾入京應試并考中進士,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看過蘇軾的文章后大為贊賞,但懷疑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寫的文章,為了避嫌故意將其評列居次而非第一,后才知此應試文《刑賞忠厚之至論》是蘇軾所寫。次年應科舉考試也獲無上殊榮并任職掌管刑獄的評事和判官。未料嘉佑八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貶官至山東任職知州,此后連番波折、幾經謫貶寫下傳頌千古的詞句《水調歌頭》、《前赤壁賦》等。
《前赤壁賦》中寫道:“且夫天地之閑,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閑之眀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此時的蘇軾言“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已見其不貪求世事功名利祿的曠達態度。不久,伺妾朝云為其生下一子,世人皆望子飛黃騰達,蘇軾卻寫下“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洗兒詩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出自《洗兒》)
數年后,哲宗繼位,蘇軾回京朝任太子舍人(太子府總管)、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仕途順遂;但歲月不長,元佑四年又再貶為杭州知州,但蘇軾并沒有消沈抑郁,勤勤懇懇整治西湖淤泥,引水灌田,富饒地方,雖貶任地方父母官仍克盡職守。西湖旁的“蘇公堤”至今仍是車水馬龍、熙來人往。但這還不是貶至最遠,十年后再貶至瓊州(今海南島)三年。
宋徽宗即位(1100年)蘇軾放還回京,并于次年與世長辭。回京時,友人感嘆其學識過人,卻仕途不順、輾轉流離,慰問其艱苦,蘇軾卻闊達說道“這是我的骨相所致,年輕時我入京師,就有看相的人說我是“一雙學士眼,卻配個半軍頭”;他日文章雖當知名,卻有遷徙之禍。”(出自《瑞桂堂暇錄》)。
看來蘇軾肯定是眼長而深、黑如點漆,雙眼光潤平整且眉過目,故能文章名振天下。但他的頭型倒像是發配充軍的囚徒,主管出入富貴的“天倉”(太陽穴位置)也不夠豐滿明潤所致。然而其詩文如其人豪邁闊達,困窘之際也能有不卑不亢的氣宇“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不貪不求、克盡職守,唯有清風明月與我共享,此等豪情幾人能有?
文:曉凈
源自:看中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