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明白什么是“知足常樂”嗎?
字型:和朋友聊天,她提到一位同事的父親,一生很傳奇,獲得很大的成就,老了的時候,教給兒子的,只四個字“知足常樂”。我聽了,有點不以為然,我說:“是啊,他是已經擁有了,他當然可以說知足常樂,而對于那些沒有擁有的,他就沒有‘足’過,他又怎么知足,又怎么常樂?”
說完,我陷入了長時間的思考當中。知足,到底什么是知足呢?同時,腦海里又一個怪念頭:足不就是腳嗎?知足知足,明明是知道滿足的意思,這個腳和滿足又有什么關系?
一路的想下去,就到了“足”這個字的源起之時了。足的甲骨文寫作:
這個字倒是不難認的,是一個腳丫以及連著腳丫的小腿。也即從“止”,止的甲骨文是:
不難看出,足就是在止上加了一個小腿的形象。足有腳的意思,這個是很明顯的。問題還是,足為什么會有“滿足、完全”的意思?
關鍵就在這個小腿上。指令碼身是不能動的,腳的運動,是靠著小腿肌肉的收縮而產生的。指令碼身也是沒有力量的,由于小腿的作用而產生力量。現在的口頭語“卯足了勁兒”,其意思正是從“足”字的本義中而來。我們有時會說“腳下使勁兒”,實際上,腳是使不上勁兒的,真正使勁的是腿。因此,古人就在表示腳丫的“止”上面畫了一個非常健碩的小腿,此即“足”字。足字的本義是:腿部用力而使腳充滿力量。足字“充實、完備、富裕”的意思都是由此引申而來。
古時的字,大多都是一形多義的。足字字形近似于“止”,因此,也就有止的意思。“止”就是腳丫的描摹,因此,又有腳的意思,又因為,足是“卯足了勁兒”的腳,因此,又有完備、充實、富裕的意思,只是最初是指力量,后來引申到各個方面。
因此說,“知足常樂”這里的知足,就容易理解了。一般的理解,足就是滿足的意思,也即完備、充實、富裕,滿足于已經得到的。但是,“知足常樂”的意思,并非止于此。如果說,人們常感到滿足,那與不思進取又有什么區別?這二者不是有矛盾嗎?
知足一詞,早見于《道德經》:“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足在這里,并不是滿足的意思,而是“止”的意思。老子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與知止并行,表達的都是近似的意思。又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這里的知足,同樣是知道適可而止的意思。因為,很明顯,這里的句子是對仗式的,知人對自知,勝人對自勝,知足對強行,強行是一味的前進的意思,那“知足”在這里就是適可而止的意思了。
那么,又如何是知足者富?什么不做反而會富裕呢?《大學》里的一句話,是對此最好的注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止而得,知足而富的道理也即在此。此也正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真正內涵之所在。大海是靜止不動的,但正因為靜止不動,反而納百川于其內,大地是靜止的,因其靜止,而育萬物于其中。
至于知足常樂一詞,真正的是出于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委心任運,不失其為我。知足常樂,不愿乎其外。”這句話的意思是,隨著心,順其自然,這樣,并不會失去自我,知道適可而止,經常樂在其中,是因為心不外求之故。這里的“委心任運”與孔子的“隨心所欲不逾矩”,其義無二。
因此,真正的知足常樂,就是知道適可而止,樂在其中。適可而止與滿足雖然意近,卻又不同。適可而止,還有再進的可能,滿足則更多的是安于現狀。人多少還是應該有點不滿足的,不滿足是使人進步的動力。佛菩薩講四大皆空,講放下,但看一看,哪個菩薩沒有大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好聽點這叫大愿,不好聽就叫執著,叫不滿足。
足就是腿與腳,其實,真正明白了腿與腳的關系,也就明白了“知足”的真實內涵了。腳不可能永遠都動的,該止的時候要止,但也不能永遠不動,該動的時候還要動。太用力了不好,“與天斗,與地斗,其樂無窮”,這就動得有點過了。無所事事,放任自流,這又太“止”了點。所謂的道,要在一個中,一個度,所以,佛菩薩都有普度眾生的大愿,但也講個機緣。修行的一個境界,就是該吃吃,該睡睡,妙就妙在這個“該”字。做自己想做的事叫年青,做自己該做的事叫成熟,從想做到該做,叫成長。
文:英豪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