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二十四節氣——冬至
字型: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時,這一天稱為冬至。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在中國古代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一、冬至節氣運勢
從大雪節氣開始即進入農曆的十一月,天干壬以子水為根,子水為壬水的祿旺,為水勢極旺的羊刃月。八字忌神為水木的朋友容易在運勢以及健康上感到困難重重;而八字五行喜水木的,則運氣較好,容易遇到貴的人幫助,應注意把握機會。
從生肖角度來說,在冬至這個節氣內,生肖兔、馬、羊的運勢不佳,在家庭、財務等方面容易遇到麻煩,如家人對自己的生活橫加干涉,財政方面出現透支等;生肖牛則會因為機遇較多,所以尤其需要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生肖鼠很多事情需要自己親力親為,需要特別注意身體健康;生肖龍、猴、豬運勢較旺,能充分展現自身的能力,要注意把握機會多表現自己;其他生肖運勢平和。
從紫微斗數角度來看,冬至節氣中容易與上司或者有權勢的人物發生摩擦,并且在個人問題上宜守不宜攻。而紫微命宮中有武曲、廉貞、貪狼等星坐守的人,易因為誤解而與人產生糾紛;命宮有天府、天相、七殺坐守的人,與權威人士發生摩擦的可能性更高,做事情需要淡定一些,盡量避免與人爭執;命宮有紫微或天相坐守的人,本節氣適宜訂婚、結婚或將兩人關系更近一步;命宮有太陽的人,要注意身體健康;命宮有太陰的人,需要多關注父母的身體問題。
二、冬至節氣如何養生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至之時,有“冬至一陽生”之說。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征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專家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于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正如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后進補為最佳,大家稱為“補冬”。正確的“補冬”,能使身體強壯而又保持窈窕。具體方法是:
準備藥材
- 八珍:當歸、地黃、枸杞、芍藥、白術、茯苓、大棗、甘草。
- 四神(又稱“四臣”):蓮子、芡實、、山藥、茯苓
- 四物:當歸、川芎、芍藥、地黃。
- 單方:人參、當歸、田七、杜仲等。
烹調方法
將準備好的藥材如八味、四味、二味或一味,放入大壺內。接著準備家禽(雞、鴨)或野禽(雉雞、斑鳩等),還有豬腳(肘子)、豬肚、腰子、鰻魚、鱉等,經過處理后再放入大壺中,然后倒入水和酒,或僅使用酒來慢慢燉煮。煮好的補冬品,有效成分會滲出于湯中,肉里的軟骨會松軟到入口即化,漢藥獨特的味道則會滿室生香。
注意:“補冬”最好在身體狀況良好時進行,患有感冒而發燒或咳嗽時應避免。然而,“四神”的藥性特別溫和,而且富有滋養又能強化腸胃,因此即使處于感冒體力衰弱的情況下,只要有些食欲,即應多加食用。
此外,患有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在冬至后往往會病情加重,民俗語曾稱一些老人過得去冬過不去冬的典故就在于此。同時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 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效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 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 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 進行適當的御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 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于未然。
三、冬至節氣養生食譜
冬令進補多選擇冬至開始,此時進補可發揮最大效應,促進人體陽氣的萌生,消耗相對減少。冬至時節的進補食譜如下:
1、麻油拌菠菜
做料:菠菜1斤,食鹽、麻油適量。
做法:菠菜洗凈,開水焯熟,撈出入盤,加入適量食鹽,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通脈開胸,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2、羊肉燉蘿卜
做料:白蘿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白蘿卜、羊肉洗凈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后五六分鐘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換水燒開后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卜入鍋至熟。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3、炒雙菇
原料:水發香菇、鮮蘑菇等量,植物油、醬油、白糖、水淀粉、味精、鹽、黃酒、姜末、鮮湯、麻油適量。
做法:香菇、鮮蘑洗凈切片,炒鍋燒熱入油,下雙菇煸炒后,放姜、醬油、糖、黃酒繼續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鮮湯燒滾后,放味精、鹽,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裝盤即可。
功效:補益腸胃,化痰散寒,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4、天麻燉烏雞
原料:烏雞1只(約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鹽適量,香菜段少許。
做法:烏雞放入冷水中,燒開,焯去血沫;中藥洗凈,放入雞腹中,用線縫好口。把烏雞放人砂鍋內,加入姜片、料酒和適量水,燒開后用小火燉約1小時,放精鹽再燉約20分鐘至材料熟爛,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烏雞舒經活血、調節內分泌等功效,對老年女性大有益處。天麻、川芎、茯苓對神經衰弱的頭昏、頭痛、失眠等,均有輔助治療之效,既能平肝熄風止痛,又能滋養鎮靜安神,與烏雞等配合,補虛作用頗為明顯。
5、牛膝蹄筋
原料:牛膝10g,豬蹄筋10g,雞肉50g,火腿50g,蘑菇25g,胡椒5g,味精5g,紹酒30g,生姜10g,蔥10g,食鹽5g,清湯適量。
做法:將牛膝洗凈浸潤后,切成斜口片;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適量,上籠蒸約4小時,待蹄筋酥軟時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時,剝去外層筋膜,洗凈;火腿洗凈后,切成絲;蘑菇水發后,切成絲;生姜、蔥洗凈后,切成姜片、蔥段;將發脹后的蹄筋切成節,雞肉剁成2cm的方塊。將蹄筋、雞肉放入蒸碗內,把牛膝片擺在雞肉的面上,火腿絲和蘑菇絲調合勻后,撒在周圍;姜片、蔥段放人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紹酒、食鹽、清湯,調好湯味,灌人蒸碗中,上籠蒸約3小時,待蹄筋熟爛后,立即出籠,揀去姜片、蔥節,調味后即成。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
6、天麻蒸鯉魚
原料:天麻30g,川芎、茯苓各10g,鮮鯉魚1條(1500g),清湯、調料各適量。
做法:將鮮鯉魚去鱗、鰓和內臟,洗凈;將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第二次米泔水泡;再將天麻放人泡過川芎、茯苓等的米泔水中浸泡4-6小時,撈出天麻置米飯上蒸透,切成片待用。將天麻片放人魚頭和魚腹部內,置盤中,然后放人蔥、生姜,加入適當清水后,上籠蒸約30分鐘,蒸好后,揀去蔥和生姜;另用水淀粉、清湯、白糖、食鹽、味精、胡椒粉、香油燒開,勾芡,澆在天麻魚上即成。
功效:降壓去濕,祛風強腎。適于高血壓患者。
7、山藥魚片
原料:魚肉片400-600g,山藥20-30g,青蘿卜200g,蔥絲、姜絲、胡椒粉、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山藥去皮洗凈壓成細末;魚肉片放人碗中加適量淀粉、精鹽,打入1-2個雞蛋,拌勻后腌約20分鐘,投入熱油中炸熟;鍋中留少許油,燒熱后加入蔥絲、姜絲,拌炒片刻,加適量水,燒開后加入山藥末、炸熟的魚片、青蘿卜絲、精鹽,用小火燉約20分鐘,加胡椒粉和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防治性功能衰退。
8、地膚子蒸魚
原料:海魚500g,地膚子10g,橘子2個,海帶絲、精鹽、醬油、味精、水淀粉各適量。
做法:將海魚洗凈后,斜劃數刀,用少許精鹽涂抹好;地膚子加適量水小火煎煮30分鐘,用紗布濾取藥液,再加水煎煮20分鐘,濾取藥液,然后將兩次濾取的藥液一起倒人鍋內,加人海帶絲、精鹽、醬油、桔子皮絲再用少許水淀粉勾芡,煮至湯粘稠;將腌好的魚放人蒸碗中,加上蔥、濃湯、姜絲蒸熟即成。
功效:增強性功能,防治早衰。
9、蓮藕豬脊髓湯
原料:連骨豬脊髓500g,蓮藕250g,蔥段、姜片、料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蓮藕洗凈,切成厚片;豬脊髓洗凈,入沸水中氽燙后撈出,瀝干水分。將豬脊髓與藕片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放入蔥段、姜片和料酒,用大火燒開后轉用小火慢燉約150分鐘至熟,撈去蔥段、姜片加入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補髓。適用于陳舊性腰肌勞損所導致的腰痛、腰膝酸軟、四肢乏力等癥的輔助食療。
10、牛內紅棗湯
原料:牛肉250g,紅棗20g,精鹽、料酒、姜片、味精各適量。
做法:牛肉洗凈切小塊;紅棗洗凈。將牛肉塊,紅棗同人砂鍋,加清水適量,放人料酒、姜片,燉至牛肉熟爛,加入精鹽和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中益氣。
四、冬季節氣習俗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習俗,在古代,國人就有“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的說法。而在中華大地上,更是流傳下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而各種冬至飲食風俗至今依然廣為流傳,足以見這一天對于百姓農耕勞作以及生活作息帶來的重要影響。
1、祭祀祖先
俗話說,“冬至如年”。據考據,遠在周代便以十一月(農曆)為正;秦沿其制,以冬至日為歲首,稱為“過小年”;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千百年來,冬至祭祖等民間風俗,至今仍有流傳。而在《清嘉錄》中,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足以見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2、吃湯圓
而舊時上海,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潮汕地區稱冬至為小過年,并以此節來祭祀祖先,并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
3、吃餛飩
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4、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5、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6、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靈匣網編輯整理
所屬專題:《詳解二十四節氣》(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