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位的端午節
字型: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臨了,對我們華人來說這是一個傳統而隆重的節日。現在我們都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這其實是歷史上的一次錯位而造成的美麗誤會。
端午節究竟是什么時候產生的現在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端午節遠在屈原出生之前很早就已經存在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端午節原本是黃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節”。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傳統歷法中,表示一年四季重要氣候變化的,二十四個節氣中作為節日來過的不多,只有“清明節”、“夏至節”、“冬至節”這么幾個重要的日子。
夏至這一天是一年中陽氣最強盛的時間,這一天的午時陽氣達到極盛,這一天也是一年中夜晚最短白天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后,陽氣開始慢慢消退、陰氣開始生長;而冬至是一年中陰氣最強盛的時間,這一天的子時陰氣達到極盛,這一天也是一年中夜晚最長白天最短的一天,過了這一天后,陰氣會開始慢慢消退、陽氣開始生長。所以夏至和冬至這兩天是非常特殊的日子,是二十四節氣中陰陽消長的兩個轉折點,因此將其作為重要節日來慶祝是無可厚非的。
中華傳統文化中,認為一年中四季氣候的變化是由于天地間陰陽二氣此消彼長相互作用的結果,一年為一個迴圈。古人認為五天為一個小的氣候變化,便將五日劃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季,四季為一歲。因此一年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是一年的氣候變化規律。
古人講,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就是隨著天地間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而產生的物候規律。冬至過后,天地間陰氣盛極而消,陽氣開始慢慢回升。立春后,陽氣開始浮出地表,大地復蘇、萬物開始生長,陰氣則開始慢慢潛藏于地下,所以春天是生命力爆發的季節。到了夏季,尤其是夏至,陽氣完全浮出地表,地面陽氣達到最盛,而陰氣則完全潛藏于地下。所以夏天時,地面上非常炎熱,但地底下非常涼快,甚至寒冷。我們都有過經驗,夏天打上來的井水非常冰冷,越深的水井,打出來的水越冷,感覺冰到骨頭里。長年在地底隧道挖煤炭的工人都知道,夏天他們進入地底挖煤時要穿上棉襖,不然下邊涼得受不了。
夏至過后,天地間的陽氣盛極而消,陰氣則開始回升。到了秋天,地表的陽氣開始潛藏于地下,陰氣開始浮上地表,所以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萬物成熟、凋落。到了冬天時,尤其是到了冬至,陰氣則完全浮出地表,達到極盛,陽氣則完全潛藏于地下。所以冬天,地面上非常寒冷,但地底下卻很暖。所以冬天從水井中打上來的是熱水,越深的水井,打出來的水溫度越高。煤炭工人在冬天進入地底挖煤時也是一樣,他們得穿單衣服進去,不然地底下熱得受不了。這些現象現代科學解釋不了,只是胡亂牽強的去解釋,這是天地間陰陽二氣消長變化造成的。下面我們再來說說端午節。
《廣雅・釋詁一》解釋說:“端,正也”。因此端午可理解為正午,即陽氣最盛的時刻,指的是夏至這一天。
《歲華紀麗》對端午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指的就是夏至這個時刻。
另外端午節還有其它的名稱,如:端陽節、天中節、龍日、夏節等等,這些名稱也都是指代夏至這一天。
端午節原本是夏至節,所以起源非常早,早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屈原是在公元前278年,夏歷(即現在的黃曆,以寅月為歲首)五月初五(周歷七月初五,子月為歲首)這一天投江殉國的。所以每年的黃曆五月初五是屈原的祭日。筆者推算了一下,公元前278年夏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剛好是夏至,也就是說屈原剛好是在夏至節這一天投江殉國的。那么問題就來了。
因為紀念屈原的人越來越多,后世影響越來越大,而屈原剛好是在夏至這一天投江的,所以慢慢就把夏至節這個節日演變成了屈原的祭日,原本夏至節的傳統就錯位的轉接成紀念屈原的傳統了。
大家知道,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回歸周期制定的,與現代西方的太陽歷(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公曆、陽歷)的日期是可以固定對應的。而中華傳統歷法(黃曆)是陰陽合歷,它的二十四節氣是依照太陽回歸周期制定的,而月份則是依照月亮運轉周期制定的,然后再通過制定閏月,將太陽回歸周期與月亮執行周期相合,成為陰陽相合的歷法。所以中華歷法(黃曆)中的二十四節氣與日期是不能固定對應的,它會在一定的范圍內變化,有時會相差整整一個月。比如2020年夏至是五月初一,2009年夏至則是五月二十九,所以并不是每年的夏至都能碰到五月初五這天,其碰到的機率比較小。
中國人的生日、祭日等都是以日期為準的,固定在每年的某月某日。而夏至節是以節氣為準的,固定在夏至這一天,它們的時間標準不同。屈原投江的那一年,夏至節剛好是在五月初五這天,屈原剛好在這一天投江殉國,因此便陰差陽錯的將夏至節轉接成了屈原的祭日了。后人為了紀念屈原,便在每年屈原的祭日(五月初五)這一天紀念他,夏至節便因此從每年的夏至這一天,給轉移到了五月初五這天。從此,夏至節的時間被改變了,發生了錯位。
前面我們從端午節的名稱上論證了它原本就是夏至節,下面我們再從習俗上論證一下。
先說說賽龍舟。隋代杜臺卿的《玉燭寶典》中記載說,賽龍舟是夏至節的習俗。在周易中,乾卦為龍,龍代表著陽氣。夏至這天是一年中陽氣至盛之時,所以這天賽龍舟有秉乘陽氣、扶陽祛邪的意義。后來將夏至節轉接為屈原的祭日后,賽龍舟便被轉接為打撈、營救屈原的意思了。所以賽龍舟不來源于紀念屈原,而是來自夏至節的習俗。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至盛之時,此時人們會秉乘天地間的陽氣以驅邪、辟邪。所以驅邪、辟邪成了夏至日的一個重要習俗。比如:五色絲、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雄黃酒、木蘭湯、桃印、鐘馗門神等等,這些端午節的辟邪習俗都由此而來,這些都與紀念屈原沒有關系。
再說說端午吃粽子。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又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粽子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
目前儲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專門記載古代歲時節令的專著《荊楚歲時記》中,并沒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習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的習俗中:“夏至節日食粽,周處謂為角黍,人并以新竹為筒粽。”
所以吃粽子原本也是夏至節的習俗,后來才被曲解為投入江中喂食魚蝦,防止它們咬食屈原尸體的說法。
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立蛋,認為在端午節的中午十二點最容易把雞蛋豎立在地面上。因為端午節中午十二點時,陽氣達到極盛,而陽氣是上升的,這個時機乘著上升的陽氣便最容易將雞蛋立在地面不倒。想想看,只有夏至的中午十二點,陽氣才會達到一年中的最盛,所以這個立蛋的習俗是屬于夏至節的,而不是五月初五這一天。只有在夏至這一天的正午十二點立蛋才是最容易立起來的,而五月初五并不是立蛋的最佳時機,這是端午節的時間發生錯位后造成的一系列誤會。
除此之外,端午節的錯位,還給后世造成了其它很多錯誤。比如:午時水。
午時水是指端午節這一天的午時,從井中打上來的水。打午時水是端午節的一個重要習俗。午時水又稱為“極陽水”,顧名思義,就是陽氣極盛的水。用午時水入藥,可以祛毒辟邪,具有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
另外午時水用來鑄劍,會使刀劍鋒利無比。臺灣老鎮鹽水鎮上的橋南老街區有13口古井,橋南老街的打鐵鋪每年都會從古井取用“午時水”鑄造刀劍用具。有一家名為泉利老的打鐵鋪堅持傳統,每年都從古井中取“午時水”儲存在打鐵鋪水槽中,用來鑄造刀具。打鐵鋪老師傅李一男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用午時水打鐵、磨刀才能打造出鋒利耐用的刀具,他家的打鐵鋪從第一代起,就一直維持打鐵水槽一年一次換午時水的傳統,現在已經傳到第六代了。
午時水還可以用來釀酒、泡茶、洗澡、清掃等,都有意想不到的功效。這是因為午時水含有極強的陽氣的緣故,午時水必須在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取用才行,否則就不是正宗的午時水,效果會大打折扣。而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就是夏至這一天的午時,其余時間都不是。
早期時,端午節就是夏至這一天,所以早期在端午節午時所取的井水都是正宗的午時水。而后來端午節的時間錯位后,變成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不再是夏至,所以從這以后,端午節午時所取的水就不再是午時水了,失去了效用,或達不到應有的效用。
現在若還想取用午時水的,就應該糾正一下,不要再在端午節(五月初五)這天取水,而是應在夏至這天的中午十二點取水。
歷史上不只是端午節發生了錯位,很多東西,甚至是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人物,都發生過錯位,而被后世誤解,這些在以后都應該被歸正。
文:李道真
源自:看中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