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神傳”文化,是道家醫學!
字型: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光輝燦爛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大醫學家孫思邈為其鉅作《千金要方》寫序時,開宗明義闡明了醫道的創始和醫道的傳承。
孫思邈說:“黃帝受命,創制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后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并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
孫思邈說明了醫道是創始于黃帝、岐伯與雷公,而后世醫道的傳承者有春秋的醫和、醫緩,戰國的扁鵲,漢朝的倉公、張仲景與華佗。
本文將以下列三個論點來探討:
- 中醫根源于黃帝的醫道,而黃帝的醫道來源于“上帝”。
- 中醫是“道家醫學”。
- 中國古代的中醫是相當發達的。
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產生于上古時期,春秋戰國時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采用“四診”,治療方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同時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
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后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
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并總結經驗,收集了5000多個藥方,并采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
唐朝以后,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并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于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后,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后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藥藥理學的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一、中醫根源于黃帝的醫道,而黃帝的醫道來源于“上帝”
《黃帝內經》是歷代醫家所公認的圣經,其內有許多篇章敘述醫道的根源與傳承。醫道根源于上帝;醫道傳承的順序:上帝→先師→岐伯→黃帝→雷公。
1、醫道根源于“上帝”,后傳于黃帝
01. 上帝傳醫道于先師,先師再傳醫道于岐伯
岐伯是黃帝的老師(黃帝稱其為天師),岐伯多次談到他的老師(先師),而岐伯的老師則是師承上帝。所以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上帝是天界的皇帝(主宰者),經文中沒有詳細說明,或許也是秘中之秘。
在《素問 六節藏象論》中,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愿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02. 岐伯傳醫道于黃帝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大多數篇章(112篇)是黃帝請問天師岐伯的問答經文,《素問》后幾篇從《著至教論》到《解精微論》是黃帝教誨雷公的經文,另有些經文是黃帝問醫學于伯高(太師)、少俞、少師、鬼臾區,有少數經文沒有對話。
另有《黃帝外經》,即《外經微言》(傳于清代《陳士鐸醫書》中),是岐伯回答伯高、鬼臾區、雷公、少師、容成、鳥師等黃帝其他臣子的醫學問答錄。
在《外經微言 陰陽顛倒篇》中,帝曰:“俞哉,載之《外經》,傳示臣工,使共聞至道,同游于無級之野也。”
所以《黃帝內經》是黃帝與岐伯及其他臣子的對話,而《黃帝外經》則是岐伯與黃帝其他臣子的對話,兩者是有區別的。
03. 黃帝傳醫道于雷公,成為后世中醫傳承的根源
“醫道”之名首見于《素問 著至教論》,黃帝問雷公是否能通曉醫道?雷公回答說能背誦也能了解一些,但是不能融會貫通。黃帝就告訴雷公醫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傳授醫道予雷公。
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里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后世,可以為寶”。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2、醫道的傳承
01. 儀式:割臂歃血之盟
《靈樞 禁服》描述黃帝傳醫道給雷公(醫道傳承)的儀式,是非常莊嚴隆重的,必須行割臂歃血之盟:
①齋宿三日。
②正陽受盟。
③入齋室,雷公割臂歃血為盟。
④黃帝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
⑤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黃帝乃左握其手,右受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
02. 秘傳方式:口傳心授
“口傳心授”是道家的一種秘傳方法,鮮為外人所知,是師父將經文的“心法”傳給弟子的方式。心法是最為關鍵的部分,不知心法,即使知道經文也不知如何使用。
《黃帝內經》有關口傳心授的記載如下:
《靈樞 口問》有“口傳”的記載:
黃帝閑居,辟左右而問于岐伯曰:“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愿得口問。”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
《靈樞 師傳》有“心藏”(心授)的記載:
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后世,無所終時,可得聞乎?”
03. 醫道后世的傳承
王勃是唐朝初年人(有名的《滕王閣序》是其作品),曹元是王勃的好友,當時住在長安。根據《新唐書 王勃傳》,王勃與曹元交友,從曹元學習許多醫學的秘術。所以才在《黃帝八十一難經》的序文中透露醫道傳承的譜序:
岐伯→黃帝→歷九師→伊尹→商湯→歷六師→姜太公→文王→歷九師→醫和→歷六師→扁鵲→歷九師→華佗→歷六師→黃公→曹元。
二、中醫是“道家醫學”
《黃帝內經》是以“陰陽五行”解釋人體醫學之理,稱其為醫道,為治病、養生的圣經。老子《道德經》是以“道”為中心,解釋宇宙執行之理,為道家修煉的圣經。兩者共同構成“道家”的核心。
治病、養生、修煉
依照道家的層次,下層是卜卦看風水(屬小道),中層是治病(屬醫道),上層是修煉(屬大道)。
01. 治病
古代修道的人大都兼修醫術,因為醫道與修煉原理是相通的;此外,行醫不僅可以濟世救人,還可積德行善。
古代著名醫家修道的相當多,有葛洪、陶弘景、楊玄操、楊上善、孫思邈、王冰、王懷隱、劉完素、馬丹陽、崔嘉彥、李時珍、孫一奎、張景岳、傅青主、陳士鐸等。
也因為修煉更能參透天、地、人之理,因而締造出偉大的醫學成就。
02. 養生
治病是治“已病”,能力更高的(上工)治“未病”;而養生則是使人長壽,是進入修煉的必要階段。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道家的養生,有下列兩個要點:
養生之道:陰陽調和、形神并重。
人體是由形體(有形)與元神(無形)所構成的,養生必須形與神并重。
道家的原理是陰陽,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 四十二章》)
人體亦由陰陽組成,養生是要使人體的陰陽調和。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養生之道:精神內守、清心少欲。
道家稱形體為“臭皮囊”,是后天得到的;而道家養生的精髓是要保有先天的真氣,養生首重精神的修養(清心少欲,重德守真)。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03. 修煉,道家修煉成真人。
道家修煉是要修成真人,其修煉的要旨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通過修煉,將有形的“精”轉化成更高能量無形的物質(“氣”、“神”、“虛”),也就是將“有形”轉變成“無形”。
《素問 上古天真論》具體描述道家修煉得道的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煉虛合道就可以修成真人,真人是與道合一的。
莊子曰:“道者,……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南華經 大宗師》)
天地為道所生,而真人則與道合同,所以真人能掌握天地,壽命更超過天地,長生而不滅。真人因為能與道合一,所以能修煉成“無形”之體,有“無形”之體就不會有“有形”之患,所以無病無痛,不生不化,而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相傳黃帝拜見廣成子(為道家真人)于崆峒山,廣成子授予《陰符經》(為修道之法),后黃帝潛心修道,于一百二十歲時,得道成仙,乘龍白日升天。
黃帝是中國歷史上修道得道升天的第一人,所以被尊為道家的始祖,與老子并稱“黃老”。
“神醫”有“神跡”
古代許多著名的醫家是修道的,就是因為道家有完整的治病、養生、修煉原理,而經由修煉可以修出特異功能,因此展現出許多的“神跡”,其中最為人稱道的“神醫”是扁鵲與華佗。
01. 扁鵲的“洞垣之術”與華佗的“神目”
扁鵲的“洞垣之術”
明代孫一奎在《醫旨緒余》中論述三焦是無形時,就提出扁鵲和華佗的特異功能作為證據。當時醫界流行南宋陳無擇的“三焦如手掌大”的“三焦有形說”。
孫一奎就提出反證,舉出歷史記載扁鵲有“洞垣之術”(隔墻看人臟腑),為何扁鵲不說三焦如手掌大,反而說三焦是“無形之氣”呢?
華佗的“神目”
孫一奎又引用何一陽(仙姑)所言說:“世傳華佗神目,置人裸形于目中,洞見其臟腑,是以象圖,俾后人準之,為論治規范。三國時殺人亦不少,華佗之醫,不可謂無精思,豈有三焦如是乃遺而不之載哉?”
華佗也有如扁鵲般透視臟腑的能力,三國戰亂,殺人很多,如真有三焦如手掌大,華佗一定會說出,并畫在《內照圖》中。為何華佗也與扁鵲相同,說三焦是無形的呢?
02. 扁鵲與華佗的“外科手術”
《列子》(戰國列御寇所著,列子為道家真人)曾記載扁鵲的“換心術”,兩個活人(公扈、齊嬰)互相交換心臟。但是換心成功后,兩人走錯家門,公扈回到齊嬰的家,齊嬰回到公扈的家,引來紛爭,告到官府,后來扁鵲告訴其中的原委。
《三國志》與《后漢書》都有記載華佗做腹部手術的“神跡”,先用麻沸散麻醉病人,然后剖腹、切腸、取腫瘤(積聚),后縫合、涂以神膏。
03. 張元素的“奇夢”
金代張元素(潔古老人)曾經跟張吉甫(蘭泉老人)講述他有一個奇特的夢。
有天晚上張元素在睡夢中,有人用斧頭、鑿子將他的心竅開啟,然后放進書好幾卷,看到書名是《內經主治備要》,然后突然驚醒,覺得心口很痛,認為是不吉利的事情,所以不敢告訴其他人。
但是從此之后張元素心目洞徹(一種特異功能,包括他心通與天目),完全通曉黃帝、岐伯與扁鵲的學問,并首創中藥的升降浮沉與歸經。這是后來張吉甫為張元素所著《醫學啟源》寫序時透露出來的。
古代的大醫學家治病有“神跡”,是因為中醫是神傳文化。“神傳文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醫道有形的醫理(文字)是神(上帝)所傳的;醫道無形的內涵則反映出修煉的“神跡”(特異功能)。
因為中醫是“道家醫學”,而道家從治病、養生到修煉都是以“道”來一以貫之的。
經由岐伯及其先師,黃帝受醫道于上帝,后又受《陰符經》于廣成子而修煉得道,這就是中醫是神傳文化最好的明證。
現代中醫所繼承的只是皮毛(藥方與經驗),反而把中醫精華的東西(醫道)視為迷信,所以治病就顯不出奇效。更有甚者,現代中醫拋棄固有的醫道(《黃帝內經》),卻把現代西方醫學的研究方法尊為圭臬,醫道已經失傳了。
圖文源自:微智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