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家宜解不宜結”下半句是啥?

字型:

諺語“冤家宜解不宜結”自古至今,廣為流傳,意思是:雙方有冤仇,應當設法消解,不該繼續結冤。但下一句是啥呢?很多人卻不知道。

“冤家宜解不宜結”的故事

戰國時候,有兩位士大夫經常鬧別扭,一位名叫叔錦,另一個則叫季衡。這兩人本來是井水不犯河水,沒什么過節,可有一次兩人為一件小事爭吵起來。叔錦這人性情豪爽,剛正不阿,所以就沒把這件小事放在心上。而季衡則不同,他為人小氣,愛鉆牛角尖,從那以后和叔錦打交道時,都十分謹慎,處處提防。

一次,叔錦仗劍向著季衡快步走來,季衡以為叔錦要來殺自己呢,就立刻拔出劍來向叔錦刺去,幸好叔錦反應很快,一下躲了過去。兩人就這樣打了起來,正打得難解難分時,剛好王侯從這里經過,就制止了他們。

王侯向他們二人詢問了經過,然后哈哈大笑起來,對他們兩人說道:“原來是一場誤會啊。季衡是你多慮了,可叔錦也有錯啊,你當初就應該和季衡以和為貴呀。冤家宜解不宜結,來來來,到我家里喝上幾杯,化干戈為玉帛吧。”

此后,叔錦和季衡不但消除了仇怨,還結為好友。

“冤家宜解不宜結”的下半句

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常以俗語口語入詩,在《嘆世之二》中就有這句“冤家宜解不宜結”,但很多人不知道還有下句,而且很重要。我們來讀一讀全詩:

《嘆世之二》

明·唐寅

萬事由天莫強求,何須苦苦用機謀?

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幾時休。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后頭。

詩的首聯講的是莫強求的道理,莫強求并不是讓人們消極地不作為,而是如第二句所言“何須苦苦用機謀”。

詩的第二聯論的是“知足”二字,不是每個人都只要有三餐飯飽即可,但一定要懂得自己的初心,明白自己到底是希望得到什么,唯有這樣才知道什么時候該適當收住。

頸聯是對生事害人之徒的勸誡。這一聯“生事”和“害人”兩個詞正倒疊用,頗為耐人尋味。而“何時了”對“幾時休”的兩個問句,也讓全詩更有說服力,充滿著哲思。

最后一聯是全詩最妙,用一句“冤家宜解不宜結”的俗語道出了詩人對世間仇與怨的理解。

有一個詞叫“冤家路窄”,仇敵往往是自己想避也避不了的,他總會出現在人生的各個節點上,阻擋宿敵前行的路,而這也是冤家宜解不宜結的原因。詩人連用了兩個“宜”字,加強了語氣,讓這七個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句是“各自回頭看后頭”,道出“冤家宜解不宜結”的原因,不知道曾經結過的仇,會如何影響我們今后的人生。

唐伯虎的這首詩用諺語“冤家宜解不宜結”真是說到點子上,而下句“各自回頭看后頭”也很重要——有仇的人應該和好,不應該繼續結仇,要看前看后;否則,冤冤相報,害人人害,永無了時。

源自:看中國(原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