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士:小寒節氣到,運勢調理莫忘掉!

字型: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是干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時間是在公曆1月5-7日之間,這時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一、小寒的由來

1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285°時為小寒,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氣已經很冷,中國大部分地區小寒和大寒期間一般都是最冷的時期,“小寒”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二、小寒如何分為三候?

位理學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三、寒為陰邪,如何留意?

1、位理學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 屬于熱性的食物有:鱒魚、辣椒、肉桂、花椒等;
  • 屬于溫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薺菜、蘆筍、芥菜、南瓜、生姜、蔥、大蒜、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豬肝、豬肚、火腿、狗肉、雞肉、羊乳、鵝蛋、鱔魚、鳙魚、鰱魚、蝦、海參、淡菜、蚶、酒等。

2、小寒節氣正處于“三九”寒天,是一年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機。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藥一碗。”

位理學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于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如晨早的慢跑、跳繩、踢毽等。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

四、冬至、小寒到大寒,為何要“藏”?

1、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規律。位理學認為“天人相應”,冬至到小寒、大寒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此期間應注意養生“冬藏”。

在《黃帝內經》中早有了天人相應的思想。《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中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論述。人既然生于自然就應該與自然合為一體,順應自然的規律,方可“盡終天年”。

2、冬季里,自然界中的陽氣處于一種封藏的狀態,春夏那種地氣蒸騰的氣氛都消失了,天氣變得寒冷、干燥。人呢,要順應大自然這種封藏之性,早睡晚起,晚到什么時間,要等到日出再起床。因為日出象征著陽氣的強壯,此時人動,就不會被寒所傷。

3、冬季養生總原則是就溫遠寒,但不是就熱,因為,熱則開發腠理,也會擾動陽氣。有的地方冬天燒暖氣,室內溫度達到30度,想想,夏天遇到這樣的高溫人也會難受,何況在冬季,所以,人會出汗,腠理開泄,等再出門時遇到寒氣就容易患病,小兒、老年人最易受害。為何要閉藏,因為只有藏才能有發,今冬的藏就是為了來年春天更有生氣,否則,今冬把一點陽氣耗散,明年生機不會壯旺。不光身體要順應自然,精神也要順應自然,換言之精神也要保持一種閉藏狀態。

五、小寒如何養腎防寒?

1、位理學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之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小寒養生原則是《黃帝內經》中所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鄭博士特別提醒朋友們:雖然小寒大寒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并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 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如動后冒虛汗、精神疲乏,婦人子宮脫垂等體,宜用紅參、紅棗、白術、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 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婦人月經量少且色淡等,應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和首烏等。
  • 補陰針對陰虛體質:如夜間盜汗午后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婦人白帶增多等體征,宜用冬蟲夏草、白參、沙參、天冬、鱉甲、龜板、白木耳等。
  • 補陽針對陽虛體質: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機能低下等體征,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蓯蓉、巴戟等。陰虛陽盛的體質更宜選用冬蟲夏草、石斛、沙參、玉竹、芡實之類,配伍肉禽煲、燉湯水進補。

小寒時進補,鄭偉建博士建議朋友們可多吃有溫養陽氣效果的食物,例如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葡萄干等。

文:鄭博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