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擇地法:不居背“陽”之地
字型:“向陽花木,早逢春”,在現代人的印象中,雖然只是一般常識,但這項居住法則,是神農氏長期教民耕作時所獲得的,因當時民眾耕種的作物,大多是粟、黍等小米類雜糧。神農氏就發現,種在山坡向“陽”的作物,不容易生病蟲害,通常長得碩大茂盛,產量高又容易管理;反之,種在向“陰”山坡的農作物,不僅矮小瘦弱,產量低,又容易得病蟲害,照顧起來備感辛苦!于是,神農氏就將這“寶貴經驗”教導民眾,當種植作物時,一定要選在“向陽”的土地上,才能有好的收成。選擇居地也忌諱背“陽”向“陰”之地。《管子》記錄:“神農氏作,樹谷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谷食!”
“淇山”在今日山西竹境內,靠近陜西省的地方,傳說是神農氏教民耕種的地點。由文中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神農氏對于山之“陽”的重視。在這項經驗指導下,人們自然而然的選擇向“陽”吉地,人們居住的房屋,也要盡量蓋在向“陽”的地方。
何謂“向陽”呢?就是接受更多的陽光照射的方位。
就北半球來說,如無其他地形摻雜,泛指山坡面向“東方”、“南方”而言;但如群山聳立、地形阻隔,不易馬上判斷,那么,最好還是實際測量,可從早到晚觀察,看到底山坡哪一面“日照"最多,“日照”最多的山坡就叫“向陽”坡。
這種千古“向陽”經驗的流傳,造成后人十分強調“向陽”風水理論。《雪心賦》曰:“要明分合之勢,須審向背之宜。"“向背”,即“向陽背陰”之意。只有住在陽氣興旺的地方,才能居家平安、興旺富貴。
被清代《四庫全書》總校官紀昀(紀曉嵐)稱作“猶為近古”的風水名著《宅經》,對于大門立向于“陽”方推崇備至,該書將向東(陽方)三個座度(甲卯乙)之風水應用,詮釋的很清楚。
《宅經》說:
- 甲(67.5度~82.5度):宅德,安門(適合造門)……開拓、連線、壯觀,吉;淸凈,災殃自消。
- 卯(82.5度~97.5度):大德,客舍(適合筑舍);《經》曰:治大徳,富貴資財成萬億。
- 乙(97.5度-112.5度):全匱,天井(適合設天井);宜置高樓大舍,常令淸潔,勤修泥,猶增喜慶。
論述中,明白指出,東方“甲卯乙”三個小方位里,因為“紫氣東來”,故可接受較多的陽光。因此,《宅經》建議人們,在興建房屋時盡可能將大門、客房、天井等重要設施建于“東方”,即陽方。
《管氏地理指蒙》說:“擇向之法……取“日月照臨”之象。”
這“日月照臨”,其實就是要求向“陽",也就是房屋立向要“朝陽”,千萬不要向“陰”(暗),否則,就成了“陰幽室寒”的妖怪宅。《地理陽宅大全》說:“三陽不照,多陰暗,妖怪多藏匿!”即是此意。
“向陽”,如同生存三要素“陽光”、“空氣”、“水”一般,在中國風水的探討上,已成了“吉地”、“吉宅”必備的要件之一。但是要注意,中同風水也是講究“中庸”之道的,雖然認為居家環境需“向陽”,但遭遇過強的陽光照射也是不宜的,《相宅經纂》稱“陽光太勝者,又易退敗”,即是此意。
源自:國易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