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時節如何養生開運
字型: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225°時為立冬。立冬,表示冬天的開始。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于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立冬單從字面上可解釋為:“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結束之意。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之習俗。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停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因此,劇烈的降溫,尤其是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有著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一定要注意收聽氣象預告,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搞好人體防護和凍害的防御,顯得十分重要。
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起居調養強調,“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嚴寒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效能。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而衣著的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即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于侵入。中醫以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比如天上的太陽,賜賚自然界光明于溫暖,失去她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假如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嚴寒,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由于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陰陽之變化,不僅影響人的身體,需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養生。同樣,陰陽變化也會影響到人的命運,人們也需要因人而異的開運,開運之法就是調節陰陽,養生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加上所處環境陰陽調節適當,命運自有改觀。
除陰陽外,立冬五行也發生了改變,今年立冬之月五行為丁亥,天干為丁火,地支為亥,天地相戰,天氣與地氣不融,氣候變化異常,冷熱變化無常,有的地方天氣干燥,需慎防火災,有的地方天凍地裂,還需防水雪之災。八字中喜丁亥之人,此月有喜事連連。八字中忌丁亥之人,壞事會相繼而至,需因人而異地化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