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易經(第八卦)——比卦

字型:

八、 比卦

8.1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白話

比卦,吉祥;推原其情,筮決其意,開始永恒而正定,沒有災難;不安寧來歸附,晚來者兇。

解讀

  • 比卦下坤上坎,水地比。比卦象征親近。《序卦傳》:“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 原筮,謂推原其情,筮決其意。
  • 元永貞,元,善之長也,謂有德之尊長。 永貞,謂能持之以恒以固守正道者。
  • 不寧方來,后夫兇:比卦只有九五為陽爻,所以為主爻,所以這句話的主語就是九五。“不寧方來”指九五下邊四個陰爻,“后夫”指九五上邊的上六。九五陽爻居上居中且正,四個陰爻如同群陰內耗所以不寧,今比而從之,有以四海而仰一人之象。后夫上六,逆理乘剛,故兇。

8.2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后夫兇,其道窮也。

白話

彖傳說:比卦,吉祥。比,輔助,在下的都能順從。推原其情,筮決其意,開始永恒而正定,沒有災難,是由于剛爻居中。不安寧來歸附,是由于上下相應。晚來者兇,是由于路到了盡頭。

解讀

比卦下為坤,坤為順,故曰下順從也。九五剛健居中,與下邊四個陰爻相應。而上六乘于九五剛爻之上,路走到了盡頭,所以兇。

8.3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白話

象傳說:地上有水,比卦;先王由此領悟以封建萬國、親近諸侯。

解讀

比卦下坤上坎,地上有水之象。地上有水,水性潤下,有親比之意。古代英明君王觀察比卦地上有水,水親比于地,不容有間之象,于是建立萬國,分封諸侯,以親輔天下之民。九五為先王,下坤為地,為萬國。一陽下撫群陰,親萬國諸侯之象。

 8.4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白話

初六:有誠信去依靠,沒有災難;有誠信如缶盛滿了水,會有其它的吉祥最終來到。象傳說:比卦初六,有其它的吉祥。

解讀

從全卦卦象看,下坤為釜,引申為缶,上坎為水,缶盛滿了水,是誠信之象。初六處于全卦最卑微的位置,屬于坤卦,荏弱無比,然而愿意用誠信去輔助九五,所以沒有災難。由于誠信,但在九五相應的六二之外,所以有其它的吉祥。

8.5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白話

六二:親近出自于內心,正固吉祥。象傳說:親近出自于內心,不失自己的天職。

解讀

六二既中且正,與九五相應,所以說是出自內心的親近,并沒有失去自己的態度。

8.6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白話

六三:親近不適當的人。象傳說:親近不適當的人,不也有傷害嗎?

解讀

匪,通非。六三既不中又不正,與上六敵而不應,所以是不適當的人。

8.7

六四,外比之,貞吉。

象曰:外比于賢,以從上也。

白話

六四:從外體親近,正固吉祥。象傳說:從外體親近于賢君,能順從于尊上。

解讀

  • 放走往前跑的禽獸,六二、六四皆親近九五,因六二居內體,故有發自內心之意;六四居外體,故有率眾歸上之意。六二的親近是發自內心,六四的行動則是順從大勢。
  • 六四是陰爻居柔位,得正,所以“貞吉”。

8.8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白話

九五:顯明親近之道;君王使用三驅之禮,放走往前跑的禽獸,國人對君王沒有戒畏,吉祥。象傳說:顯明親近是吉祥的,由于位置既中且正。舍去叛逆的,容納歸順的,所以放走往前跑的禽獸。國人對君王沒有戒畏,由于君上行使中道。

解讀

  • 大家注意到師卦六五卦辭有“田有禽”,師卦與比卦是綜卦的關系,都由坤卦和坎卦組成,坤為田,坎為弓輪,君王狩獵之象。
  • 三驅:君王野獵,從左、右、后三面包圍,前開一路(網開一面),使禽可逃,任由愿者來而不愿者去。而鄉邑之人亦深知君王仁德之意,不對君王有戒備警惕,而上下相比,所謂君王行使顯明親近之中道。

8.9

上六:比之無首,兇。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白話

上六:親近卻沒有人,兇。象傳說:親近卻沒有人,最終無所依附。

解讀

上六就是九五爻所謂的“失前禽”,也是卦辭里的“后夫”。全卦下邊四個陰爻都以九五為首,獨上六在九五之上乘剛,叛逆而逃,所以說“無首”。

 比卦“王用三驅”:從“網開三面”到“網開一面”

比卦主爻九五“王用三驅”,自古易學家有多種解讀,易經解讀沒有定理,只有公道。這里筆者試圖通過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有關比卦的文字闡述之。

帛書《昭力》:“《易》之‘王參驅,失前禽,邑人不戒,吉’,若為人君毆省其人,孫(遜)戒在前,何不吉之又(有)?”大意是說:“《易》之‘王參驅,失前禽,邑人不戒,吉’,作為人君應驅使自我省察,謙遜境界時刻擺在前邊,豈有不吉之理?”

《論語·學而》有“吾日三省吾身。”帛書《昭力》把三驅解釋為三省。而帛書《繆和》的解讀又與帛書《昭力》以及其他解讀不同。我認為帛書《繆和》的解讀最有歷史文化淵源。 

帛書《繆和》:湯出巡守東北,有火,曰:‘彼何火也?’有司對曰:‘漁者也。’湯遂□□□□子之祝曰:‘古者蛛蝥作網,今之人緣序。左者、右者,上者、下者,率突乎土者,皆來乎吾網。湯曰:‘不可。我教子祝之曰:古者蛛蝥作網,今之人緣序。左者使左,右者使右,上者使上,下者使下,(吾取其犯命者)。’諸侯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魚矣!’故供皮幣以進者四十有余國。《易》卦其義曰:‘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戒,吉。’此之謂也。

大意是說:商君成湯有一次巡狩東北方,看見有火光,就問:“那個地方為什么有火?”有司回答說:“是為了打魚而生的火。” 湯聽對方說:“古往蛛蝥織網,現在我學著做。上下左右來的魚都要進入我的網中”。湯說“這樣不可。我來教你說:古代蛛蝥制成網,現在我學著做。左邊的向左邊張網,右邊的向右邊張網,上邊的向上面張網,下邊的向下邊張網。(我只捕撈自己撞到網上來的魚”。)”諸侯聽說后都說:“成湯的德義都施及于禽獸和魚鱉了。”結果有四十多個國家拿著來皮幣覲見成湯。《周易》比卦說:“君王使用三驅之禮,放走往前跑的禽獸,國人對君王沒有戒畏,吉祥。”就是這個意思啊。

這個故事也見于《呂氏春秋》和《史記》。《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篇》:「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墮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禽(罹)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熟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湯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網其四十國,非徒網鳥也」。

《史記.卷三.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這就是“網開三面”的歷史典故,指的是成湯寬大仁厚的為人,對鳥獸動物都能一視同仁!這個歷史典故又被濃縮成為“網開一面”,后用引申為“寬大仁厚的人能對出錯的人從寬處置”。

源自:李守力解讀易經

所屬專題:《為大眾解讀易經》(68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