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子孫運勢好,多為他們積陰德!

字型: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某人能升官發財,那是他祖上積德了”;“哪家子孫這么出息,真是祖宗有德”。事實的確如此。一家是否發達,子孫是否興旺,與堂上的老人,甚至祖祖輩輩的先人,有沒有行善積德直接有關。老人有德,子孫興旺;老人缺德,一家遭殃。這個道理有很多歷史上的例項可以佐證:

隋朝名臣楊素年輕時非常有才學,可謂文武雙全。論戰功,“功臣莫居其右”;論文才,“足為一時之杰”。然而楊素專以智詐自立,阿諛時主,以求寵貴。他工于心計,殘酷無情,參與策劃了擁立晉王楊廣(也就是后來的隋煬帝)為皇太子的陰謀。也參與了楊廣謀殺其父隋文帝的罪惡活動。他雖然獲得隋煬帝一時的信任,但二人彼此之間是邪惡的勾結,互相利用的過程中一步步激化了君臣之間的猜忌和惡感。據說,楊素是在隋煬帝授意之下被毒死的,后來又激化了楊素兒子楊玄感的大叛亂。以致楊氏宗族被誅滅,祖墳被發掘,楊素本人遭到暴尸的懲罰,悲慘恥辱,莫過于此。古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多行不仁,禍及子孫。”楊素的悲慘結局,正是如此!

我們要知道,一家人以老人為根,根壞了,枝葉也不可能繁茂。那么老人如何使一家興旺呢?很簡單,就是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一方面可以給自己消災免難,另一方面可以為子孫培植福德,廣利后世。所以說,老人有德,是一家最好的風水,最高等的風水。

再比如說,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私人企業,號稱為第一財主的,是山東牟氏莊園。這個家族從明朝末年一直延續至今,發達了四百多年,比王朝的歷史還長。它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記錄,傳了十代。這個家族曾經擁有超過十八萬畝的土地,富可敵國。這些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來,這個家族自創業以來,就樂善好施。那時候人都窮,很多吃不上飯,他們就布施糧食,一天三頓飯供給窮人。若遇到饑荒年,那布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布施的糧食近百萬斤;前面五代人所布施的糧食一共超過一億斤。這個莊園沒有圍墻,也不用保衛,大家知道為什么?這么大的莊園,這么有錢,不要保衛嗎?他們不需要,當地的整個縣、整個市的人民都保衛他,都知道這家是好人,這家人富裕我們都沾光,我們都得福,我們要保護他。所以當地的強盜都不會搶他的,甚至都保護他。這個家族家教非常的嚴格,用古圣先賢的思想教育子孫,特別要子孫勤儉持家,他們認為一個人如果是奢侈,那就是敗家之相。這就是牟氏家族的保富法:樂善好施,行善積德。

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個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余福,這個余福能夠蔭庇子孫;如果造了很多惡事,那這個家族不可能長久,子孫必定遭殃。

明朝有一位俞凈意公,他自小極為聰明,書讀得很好,可是屢次考取功名都失敗了。這位俞公是個讀書人,本應懂得行善積福的道理,但是他內心并不信因果,家中廚房魚蝦不斷,見到美貌女子就盯著人家猛看。又因為讀過書,背后談論起別人來妙語連珠、舌鋒犀利。心里凈是恩怨報復、高己卑人、嫉妒、執著名利等種種惡念,而且心胸狹窄、脾氣暴躁。這些感召到了什么結果呢?俞公到了中年落魄潦倒,家徒四壁,更為悲慘的是,先后生下9個兒女,死去7個,小兒子又走丟了,只留下一個女兒,妻子因為悲傷哭瞎了雙眼,凄涼無比,俞凈意公靠借錢過日子,真是悲慘至極啊。后來俞公經貴人指點,才知道是自己意惡太重,于是痛切懺悔、改過自新。僅僅三年就改變了命運,自己考取了進士,妻子恢復了視力,小兒子失而復得后給他連生七個孫子,而且后來個個成材。

我們很多老年朋友,總覺得不給后人留點遺產、留點房產,生怕子孫后代會吃苦受罪。其實反過來想想我們自己,當年生活條件不好,父母也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我們不是也過得不錯么?再說,要靠著祖輩遺產過日子的子孫,也實在太沒出息了吧!

司馬光家訓里面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意思是:別墅財產留給子孫,他們未必能守住;把書給他們,他們也未必能讀,不如布施行善,多積陰德,子孫才能長久地受到我們護佑啊。這是真智慧。

祖輩有德,全家得福。這樣的例子從古至今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但“德”這個字的含義是很深廣的,我們大家都應該更深刻地了解何為善,何為惡?何為積德,何為敗德?以免造了惡而不自知,還以為是行善,什么時候遭受了惡果又怨天尤人,以為自己委屈得很,以為善惡因果都是騙人的,那可就太冤枉了。能聽聞善惡因果教育的人,都是以前積了大德,有大福報的人,祝愿大家都能聞即信受、力行善事,這樣才能讓子孫后代都蒙福受益!

愿大家都能學到“安身立命”、“福澤子孫”的人生寶典。

源自:玄燈師傅名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