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基礎知識梳理01:易經與命理的關系

字型:

去年花費一年時間寫了“六十甲子”系列,雖然內容不太適合小白新手,但大家反饋都還是蠻積極的,閱讀量也一直在增長。接下來就要開啟下一個系列的內容——命理基礎梳理。

在本系列開啟之前,有必要寫點“正本清源”類的內容,也就是今天我要說的:命理與易經的關系。

命理預測向來被認為是易經預測術中的一種,也是最為大眾熟知的預測術之一。想要了解清楚命理學四柱八字,有必要先大概了解一下命理和易經的聯系以及演變。

這種內容注定不會像平時寫的那些有趣味性,多少有點枯燥,所以今天也不會說太多,點到即止,下期正式進入基礎梳理。

《易經》三方向

易經是群經之首,華夏文明之源頭。中華傳承下來的各類預測學問,追根溯源都要說到《易經》。

易的出現則始于華夏文明始祖——天皇伏羲。

伏羲易,以艮山卦為首,后世稱之“連山易”,《易經·系辭下》對此作了描述: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從法天象地、觀鳥獸之文……到結繩罔罟,以佃以漁……可以看出這時期重要活動是山林、湖海的捕獵,也說明伏羲時期先民還是山居狩獵為主的畜牧文明,但已經有了人類各種學問的起源。

  • “仰以觀于天文”——天文學(天象占卜、星宿預測)
  • “俯以察于地理”——地質學(風水堪輿)
  • “觀鳥獸之文”——動物學(相學)
  • “與地之宜”——植物學(中醫草藥學)
  • “近取諸身”——人體醫學和社會學(中醫、預測術)
  • “遠取諸物”——無機/有機之研究(宇宙哲學)

當今各類科學研究雖然更加復雜化、細致化,但基本框架仍在這幾類,而易學八卦已能涵蓋諸類。

伏羲易之后進入人皇神農易時代,以坤卦為首,后世稱之“歸藏易”,《易經·系辭下》描述如下: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這一段記述是農業社會初期,已開始定居和農業生產,有了簡單的農具制作方法以及初始的交易模式。即所謂的“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中國農業社會的出現有一重要基礎是對四時歷法的掌握。進入了農業社會,基礎的陰陽、四時、干支演化必定已經大致成形,雖然節氣和閏月系統可能還未出現,但也必定會在農業生產中逐漸發現。

神農易之后是地皇黃帝易時期,黃帝易以乾卦為首,視為“乾坤易”。《易經·系辭下》描述如下: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垂衣裳而天下之治”,已然表明等級尊卑的形成。

乾卦為首,乾位天,以天為尊,表明先民對“天”的理解更加透徹,天文、天星、天象、歷法之類的認知更加完備,對“天”的執行規律掌握更加精深,是對天地宇宙自然萬物更進一步的探索,這勢必也會反過來加大了對人類自身的了解。

綜合以上所有來看,上古三圣三易與中華文明起源是一致的。伏羲、神農時期,易經認知仍舊基于對宇宙自然的發現,包括陰陽四時變化與生產生活規律,陰陽概念逐漸運用純熟,五行系統、干支紀法也已經形成,這時期的易具體運用則表現在幾個方面:自然規律、宇宙認知、生產活動、生存吉兇。

到黃帝時農業文明基本成形,對天地自然的認知也漸趨成熟。社會等級雛形已經出現、對社會秩序、社會規律、社會人的行為模式認知也逐漸清晰。

因此種種,易經學問被稱為文明源頭,一切學問開端。這一演化過程也讓易在后世的發展走向三種方向:陰陽易、黃老易、孔子儒家易。

  • 第一,從伏羲易、神農易出發。是純陰陽的易,探尋各類規律,注重卜筮、陰陽五行之術。后在西周文王以及戰國陰陽家、五行家所掌握。漢代孟喜得陰陽家易書后開創的卦氣象數易。宋代陳摶傳先天太極圖、龍圖、無極圖,開創圖數易,皆可歸為此類。
  • 第二,由黃帝易出發。因為對天地自然、人體認知已經較為成熟,后來又經由東周時老子闡發,遂演化為黃老之易,內容包含黃帝、老子的易、醫、道、養生之類。以黃老為尊的道家在本源上就與易有莫大關聯,后世道易醫不分家不是沒有緣由的。
  • 第三,堯舜到孔子的易。上下層建筑和社會分工越發明確、認知角度擴充套件到社會與人事的思考、發展成上層建筑和下層平民都能研習的儒家易,探尋社會道德、倫理、階級規律,用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從易經中的義理一派。

這三者互相錯雜又各有偏重,春秋以來的易經演變,都可以參考這三個方向。

命理發展簡述

命理預測學重視陰陽五行,無疑是從伏羲神農易、文王易、戰國陰陽五行家、漢代象數卦氣、宋代圖數易這一脈發展而來,絕對核心是陰陽五行,但也參合一些黃老性命思想和儒家中正思想。

四柱八字模型從天文歷法中提取出來,節氣干支的歷法規律正是八字排盤的基礎。

天文歷法也是易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上古陰陽四時、二十四節氣、干支紀法、四分歷規則等等皆屬此類。

到漢武帝時,經司馬遷建議改歷,繼而推出《太初歷》,標志傳統農曆成型。而且正月建寅從此確定,此后兩千多年,正月建寅是時間推算的唯一標準。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這種四柱自此不可能再出現。

《太初歷》的出現也使得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干支紀法融入農曆之中。后孟喜得戰國陰陽家易書,開啟漢代象數易。漢代象數卦氣說與天文歷法深度媾合,在兩漢之交再由讖緯學說的推動下,進一步演化為天命氣數學問。

三國魏晉時期,漢易象數卦氣說經“王弼掃象”后逐漸落寞。易學研究轉為以玄學義理為主。天命氣數之類研究于易學正統不再流行,但依然掌握在一些象數易研究者和術士的手中,如曹魏管輅、東晉郭璞等都是精于象數、占卜、推算的“祖師爺”級人物。

南北朝時期佛道開始盛大,方技人士也大受歡迎,祿命學問進一步啟蒙。

隋唐時期,隋朝重臣——開國公蕭吉著《五行大義》,是一部五行理論大成之作。中唐時期李虛中,開啟命理祿命之學,可以視作“命理學”正式出世,李虛中也可視作第一位“命理大師”。

宋代出現子平法,而后明清之際子平法后來居上,逐漸蓋過祿命法。現今所常說的“子平八字”,其實到明清之際才真正大放光彩。

子平八字,正是“命理基礎梳理”系列的主要內容,雖然歷史并沒有普通人認為的那么久遠,但其學問淵源都是自上古一代代流傳演化而來,是對那些古老的智慧進行新的總結和概括。

新瓶裝老釀,精華在釀不在瓶。

好了,本期碎言就這么多,下期正式開始講述干貨內容。

先說一下,本次命理基礎梳理會說得非常細,屆時肯定許多有基礎的朋友會覺得有點啰嗦,先請見諒了。

圖文:雷門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