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與“秩序”
字型:
一、 禮與秩序
中國曾被稱為禮義之邦,中國文化中“禮”是一種對天地自然、對人以及對自我的方式,人的衣食住行、民俗生活等時時處處都滲透著禮。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1]
人生而為人,會有自私、貪欲、妒忌等人心,但人也有光明、善良、慈悲、和平等道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2],人心是很危險的,道心是很微弱的,惟有時時保持警覺專注精進,才能以中和之道得以身心安頓。而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禮是讓人行走于“危”和“微”的一種方式,約束人道德修養。 “德輝動于內,……理發諸外”。 [3]
從帝王到百姓,從祭祀、軍事、外交、國家制度、婚喪嫁娶、父母兄弟朋友交際,再到建筑、飲食、服飾等無不滲透著禮。在中國天人合一的文化里,禮最早來自于祭祀。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4]
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分為五種: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排在首位的吉禮,就是對天地人的敬重祭祀之禮。對天的祭祀又分為對掌管皇天、日月、金木水火土、風雨等神明的祭祀。對地的祭祀也分為大示(祭祀社稷、五岳)、中示(祭祀山林川澤)、小示(祭祀四方小神)。對人的祭祀主要是對先祖的追憶,皇帝會有太廟,老百姓會有家廟、祠堂等。
在清朝紫禁城的南面有天壇,它的面積是紫禁城的四倍,紫禁城的北面有地壇,東面有日壇,西面有月壇,來祭祀天地日月。每年冬至的時候,天子會在天壇舉行祭天大禮,夏至的時候會在地壇祭地,春分的時候在日壇祭日,秋分的時候在月壇祭月。
遇到風雨不濟的年份,天子會齋戒反省自身,是否德行有失。中國傳統文化中除了用祭祀來體現對天地神明的敬重,還體現在順應自然秩序,以達天人合一。順應天時的歷法,體現在中國傳統歷法黃曆中,按照上天的秩序來安排人間的政事。
二、順應天時之序——黃曆
中國古人對天體執行秩序的了解領先世界,相傳在堯舜等上古時期就有渾天儀的出現,人們早已了解黃道、赤道、地球在天體中運轉的方式。古人將發現的天文秩序體現在中國黃曆歷法中。黃曆相傳是中國人文初祖黃帝創制,所以稱為黃曆,而后被歷代的皇帝所沿用,所以又稱為皇歷,黃曆的使用一直延續到清末。
四時八位、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圖是中國的“敦煌星圖”,圖中繪制了1339顆星星,按照一年十二個月,從一月到十二月按照不同的月份變化,將所觀測到的不同的星體位置繪制下來。
四時:古人發現隨著地球運轉,夜空中北斗七星方位的變化,就是人間的四季交替,當斗柄指向東部,就到了人間的春季,指向南部,就到了夏季,指向西部,就是秋季,指向北部就到了冬季。
八位:地球在黃道上圍繞太陽運轉一周為一年,根據太陽光對地球寒暑影響的變化,一年中白天時間最長的一天是夏至,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有兩天白天和黑夜的時間是一樣長的,那就是春分和秋分。另外四個很重要的節點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為它代表著四季的交替。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八個是對地球影響重要的節點。
二十四節氣: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三百六十度平均分為二十四份,形成中國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之間相差十五度,也是十五天。在每一個節氣十五天里,也是月亮的盈缺變化,“月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5] 也就是月亮每十五天會從缺至圓,再十五天會由圓至缺。
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如此迴圈一周為一年。有一首歌謠便于記憶,就是“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十五天里,按照氣候的變化又分為三候,每五天為一候,比如驚蟄節氣里,“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 [6]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一年里,一共有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
黃曆中的紀年
黃曆中的紀年方法有若干種,有一種普遍采用的名為干支紀年法。也就是按照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從天干和地支中各取一個相配,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如此迴圈一次為一甲子六十年。干支相配,迴圈六十年年份名稱: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隨著黃曆歷法淡出人們的視野,那些承載著千年智慧的文化被逐漸埋沒,一些歷史的記錄也在被逐漸地模糊。比如一些著名的歷史事件,像戊戌變法、甲午戰爭等等,這其中的戊戌、甲午很多人不知其原本之意。或許大家認為這種干支紀年方法距離我們遙遠,其實它與我們每個中國人相關。
因為后來十二地支和十二種動物相結合,也就成了中國文化里特有的生肖年,當每個人誕生時,都有一個在那一年里的生肖屬相。而中國人也會常常根據一個人的生肖屬相, 來推測這個人的命理秉性等等。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
干支也用在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上,每個人誕生的年月日時,用干支來計算,就是他的生辰八字。古時人們希望兩個人結為夫妻,會先看這兩個人八字是否相合。
黃曆與人們生活間的關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按照天時秩序來安排人間的政事,這些內容可以從“禮記•月令”中看到人們順應天時的秩序。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和您來談一談。
1、觀.自然變化
“禮記•月令”中詳細描述了從一月到十二月里自然界的變化,比如“是月也,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在這個月里,鹿角開始脫解了,蟬開始鳴叫了,一種半夏的藥草要生長了,木槿花要開了,告訴人們要立夏了。從春到冬,還有其它描述隨著節氣變更自然界里的變化。
2、敬.自然之神
因為人生于自然之中,而這四季的交替掌管著自然界里動物的繁衍生息,植物的萌芽榮枯,傳統文化中人們認為:這些自然的秩序一定是有更高的神明在掌管,這關系到一年能否風調雨順,百姓能否豐衣足食,于是天子會親自對不同神明的祭祀。
比如在立春的這一天里,天子會親自率領群臣,到東郊去迎接春神——句芒,祈求神明福佑春季里谷物生發;立夏這一天,天子會親自率領群臣,到南郊去迎接夏神——祝融;立秋這一天,天子率領群臣,到西郊去迎接秋神——蓐收:立冬這一天,天子率領群臣,到北郊去迎接冬神——玄冥。因為有神明的福佑,人們在這一年里才能五谷豐登,豐衣足食。
3、與.自然相和
月令中還描述了人和自然如何相處,比如在春季里,動物植物都是幼小萌發的狀態,這時就要保護它們的生長,要禁殺伐。不能殺懷孕的母獸以及幼蟲、幼獸。“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麑卵。” [7]意思是說,春天狩獵的時候,國君不把所有的魚捕撈光,大夫不把所有的獵物趕盡殺絕,將士不把鳥獸的卵都給拿走,說的就是人和萬物和諧生生不息之道。
4、制.人間政令
一年中按照天時秩序,從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從天子到百姓都會順應時令秩序來勤勉勞作,保證這一年的收成。比如在立春時,天子會親自耕種,因為天子受命于天,代表上天來協管人間的百姓,所以他的言行也起到了垂范的作用。天子親自耕種來垂范天下百姓,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人們不能懶惰,要勤勉這樣到秋季才會五谷豐登。皇帝親自耕種收獲的糧食用來祭祀上天。
在春季里皇后也會率領宮廷嬪妃親自采桑養蠶,以此來勸勉天下女子要勤于紡織,這樣才能有充足的衣服,為家人保暖御寒。皇帝的親耕禮和皇后的親蠶禮一直延續到清朝,皇帝皇后親自垂范百姓勤于耕織,也形成了中國數千年來的耕織文明。
5、調.自我安養
人們會按照不同的時令變化來吃不同的食材調養身心,古人認為人體的小宇宙和外在的宇宙相對應,五行和五臟、五色相互貫通。五行:金、木、水、火、土,對應五臟:肺、肝、腎、心、脾,對應五色:白、青、黑、紅、黃。人們順應不同的時令來調養身心: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一年四季調養脾胃。
黃曆與中國傳統節日
在傳統文化中,天子到百姓會依照天時安排一年的政令,中國歷法中還有一個對人們生活很重要的影響,那就是節日節慶。一年中順應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有了很多人間的節慶活動。
中國文化里一個最重要的節日,那就是黃曆新年,新年即是新的一年,在中國文化里指一次新的二十四節氣的輪回。黃曆新年是一個迴圈周期的第一個節日,黃曆新年原本叫元旦, “元”即是開始,“旦”是指天亮,意思就是新開始的一天。 定為黃曆一月初一,中國的傳統歷法叫“正月初一”,一九四九年后中國的黃曆新年被改名為春節。其實黃曆新年并不僅僅是慶祝春天的到來,而是在中國傳統歷法中,一次新的二十四節氣的輪回要開始了。
一年里各種大大小小的節日很多都和時令有關,比如在清明里人們會外出踏青,追憶先祖,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在五月初五的端午,人們會佩戴香囊,防止五毒;在冬至的這一天里,人們會吃餃子希望不會凍壞耳朵,能夠保暖地度過這個冬季;一年過半的秋分前后會有中秋節,這時的月亮在一年之中是最圓的,人們也會望月抒懷,圓月當空,想著還沒有團圓的親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8]遙望故鄉,希望親人好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9]。很多民俗節慶活動影響至今。
一九四九年后,中國傳統歷法黃曆被改名為陰曆,后又改成農曆。我們的紀年方法則改成了西曆,那么西曆是從何而來的呢?比如今年是二零一九年,它是按照基督耶穌的誕生為公元元年,距今二千零一九年。
很多的節日代替了傳統節日,如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被逐漸地模糊,僅僅留下了紀念的形式,人們卻很少知道其涵意及來源。
中國的歷法中有著中國人對自然的認知,以及與自然相處的方式,人們順應這些時令秩序,來得到和自然的和諧,以及自我的安頓。
順應時令之美
“莊子•知北游”中寫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10]意思是說天地之間有自然之大美,四時的交替、萬物榮枯都有一定的秩序,如今,我們依然可以從古詩詞、繪畫、器物中感受古人順應自然時,那份心靈的安和。
在臺灣故宮博物院里,館藏了清院本“十二月令圖”。它依據一年十二個月的變化,繪制了人們順應天時的生活的情景。
比如一月里人們鬧元霄的情景。二月里杏花綻放,人們來到戶外踏青,“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11]三月里天氣轉暖,畫中可以看到“曲水流觴”的活動,再現了蘭亭序中,文人雅士吟詩作對的場景。
四月里,梅子要成熟了,“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12]可以看到人們雨中漫步的場景。五月可以看到人們賽龍舟的習俗。六月荷花盛開,人們或室內納涼,或在荷塘中劃船采摘蓮蓬。
七月里傳說在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鵲橋相見的日子,畫中描繪了閨中女子焚香設案,過七夕節的情景。八月桂花盛開,畫中描繪了親朋好友相聚,登高賞月,一起過中秋節的情景。九月菊花盛開,這個月中也有九九重陽節,人們登高臨遠,觀賞菊花。
十月正值農閑,人們在室內欣賞古器名畫,繪畫下棋。十一月植物凋謝,動物蟄伏,禮記中建議人們應多待在室內調養,不要大興土木。十二月梅花盛開,人們在院中賞梅堆雪,也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十二月令圖為人們描繪了一個花開花落的詩意中國。
在清康熙年間還有十二月令花卉紋杯,它是清代官窯瓷器的名品,它依照一年十二個月,制成十二個杯子,每個杯身上都會有一個當月的時令花卉,從一月到十二月,比如一月水仙花,二月玉蘭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蘭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
每個杯身上的花卉旁還專門有一首相關的古詩詞,從每個杯子都可以欣賞到詩詞花卉、書法印章,體現著天人合一的文人雅趣。
傳統的歷法中有著中國先祖的智慧,其中所承載深厚文化,近年來被人們逐漸地認識到,黃曆歷法又逐漸回歸到人們的視野當中,人們在重溫二十四節氣蘊含的深意,以及重視黃曆歷法中的傳統節日,比如目前加州通過了慶祝黃曆新年的立法,讓更多人了解到關于中國的傳統文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這天人合一的文化背后,蘊含著古人敬重天地神明,順應自然秩序,以達身心安和。
參考資料:
[1]、《禮記•曲禮上》
[2]、《尚書•大禹謨》
[3]、 《禮記•樂記》
[4]、《說文解字》
[5]、《禮記•禮運》
[6]、《禮記•月令》
[7]、《禮記•曲禮下》
[8]、《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 王建
[9]、 《水調歌頭》宋 蘇軾
[10]、《莊子•知北游》
[11]、《絕句》宋 僧志南
[12]、《約客》宋 趙師秀
源自網路
文:雅蘭
本文圖片源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