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看陰陽與人體生命的對應

字型:

陰陽,是中國文化中非常普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黃帝內經》上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道家修煉也強調“若人識得陰陽理,天地萬化一掌中”。認識紛紜復雜、萬別千差的萬物,古人提出“得其要者,一言而中,不得其要,流散無窮”。那么,認識世界的要點,就在于陰陽。在不同的層面上,陰陽的概念有不同的內涵。這也是在學習古代文化中陰陽概念容易混淆的。

以中醫中所談及的陰陽觀念為例,最高的層面所言的陰陽,只是一種生命能量的二種存在狀態,而不是有二種不同的能量。陰,是生命能量的收藏、斂伏狀態;陽,是生命能量的生發、表現狀態。“陰成形,陽化氣。”說的是,能量呈陰性狀態,較能被認識到,因為它是偏于有“形”的。能量呈陽性狀態,則不容易被認識到,因為它偏于無形的,像“氣”一樣。生命能量的收藏(陰)就是所謂的精(包括無形的及有形的一切體液);生命能量的生發(陽)比較不容易被直接“看”到,它的表現就是生命所呈現出來的活力,諸如溫度、聲音、體力、思考等等。

道家所謂的精氣神,其實就是這一氣的變化:其凝聚曰精;其流通曰氣;其作用或功能曰神。以水來作比喻:水凝結為冰為精的狀態;冰化為水為氣的狀態;水蒸發為蒸汽后的種種功用為神的狀態。神者,妙用無窮,神不可測也。水較冰更加變化萬端,但較之水蒸汽,水就顯得很局限。水蒸汽,它不像冰或水一樣有形,但它的作用非常巨大而且神妙難測。比如,蒸汽的爆炸會產生不可思議的能量;蒸汽能推動蒸汽機,進而產生機械能以及電能,而電能的傳變作用更是變化萬千、作用無盡。無味、無嗅、無聲、無形的電卻能產生有味有嗅有聲有形的作用。這種神妙的作用,古人無以名之,故曰神。雖有精、氣、神三個名稱,其實只是一水的變化而己。人體生命的能量也是如此。

人有有形的身體(包括體內的體液、肌肉、內臟、骨骼等),這都是廣義的精;身體的活力、動作、行為、聲音話語、乃至精神活動的思考、想像、分辨等,就是神;而這一切生命活動的背后的能量支援謂之氣。就好像一部電影。銀幕比之為身(精),銀幕上的光和情景鏡頭為神,支援鏡頭發生作用的電稱之為氣。用一句話來概述:人的見聞覺知,作用施為等等“神跡”,是靠氣的支援,由健全的身體來完成。

這三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渾然一體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而構成這一切不可思議的生命現像,就是同一種能量的變化所成就,中國古人名之曰“元氣”或“元神”(畢竟,總要給一個可稱謂的名字才好說明)。言其體則為“元氣”,言其用則為“元神”。

還有一個淺顯的比喻可說明陰陽一氣的道理。比如,人睡覺的狀態就是陰——收藏、斂伏的狀態;人醒來活動的狀態就是陽——生發、作用的狀態。睡下的和起來的是一個人,不是睡下去一個叫“陰”的人,而醒來后又換了一個叫“陽”的人。陰陽只是一個人生命呈現的二種不同的形式。

清代名醫鄭欽安先生說:治病不難于施藥,而難于辯證,不難于辯證而難于識陰陽。《黃帝內經》云: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這個最高層面的陰陽有了會心把握之后,從其變化出來的“不可勝數”的陰陽概念就自然可一而貫之。

陽虛,就是能量沉潛伏藏太過,需要生發提升;陰虛,就是能量的沉潛伏藏不足,需要收藏斂下。而藥物的作用只不過幫助身體來完成這個升、沉的過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陰陽的觀念,要好好把握“道從一氣生陰陽”的道理——陰陽只是一種能量的二種存在狀態而不是有二個東西的存在,就不致于遇到陰陽的概念就如丈二金鋼摸不著頭腦了。

但陰陽二種狀態又不是各自絕對獨立存在的,而是互涉互依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只是為了說明的方便才分而述之。好比一杯熱水,水為陰,其中的熱能為陽,此時的陰陽是互存的。沒有離開陽的陰,也沒有離開陰的陽,它們是互存的。絕對的陰就成了冰,而純陰不生;絕對的陽就化為了氣,而純陽不長。正是陰陽互涉、互依、互變,才成就了應用萬方的水的狀態及其功用。

陰陽又是可以互化的。如水可化為氣,氣也可凝成水。正所謂,“陰成形,陽化氣”。說一個人身體陰虛,并非絕對沒有陰效能量或狀態的存在;說一個人陽虛,并非絕對沒有陽性的能量或狀態存在。在能量的陰陽互變、互依、互涉的關系中,陽為主導。《內經》中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治病當求于本”。這個“本”,當以陽氣立極。作為中醫的理論指導的《易經》也說“乾乃統天,坤乃順承”。中醫所說的氣能攝血,氣能化血,氣推血行等等也是說的這個道理。

文:潘大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