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生前厚養,實為孝道” 下半句才是精華!
字型: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人只有做父母之后,才知道養育子女的艱辛和不容易。當我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做了父母之后,才開始真正的走向成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愛。所以要繼承中國自古以來的孝道傳統,要孝順父母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
農村俗語“生前厚養,實為孝道”,說出了為人子女應該有的孝道。其實這個俗語還有后半句,就是“歸后薄葬,真乃賢兒”。做子女的不妨仔細想一想,從中吸取深刻的人生經驗,避免父母去世之后后悔不已。
一、生前厚養,實為孝道
孝道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在古代人們就把“孝”,作為衡量一個的道德標準。《孝經》終究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就是為人子女孝道乃是做人之本。兒童啟蒙書籍《三字經》也有:“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孝敬父母、兄弟有愛才是做人的基本標準。從中國古老的文化傳承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老祖宗一直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這里的“德”就是以孝為先,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順?農村俗語“生前厚養,實為孝道”給出了一個提示。
俗語都出源于老百姓的口口相傳,所以俗語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我們通過字面解釋也能夠了解其內在含義。“生前厚養,實為孝道”的意思就是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好好的贍養父母,讓他們每天都能夠吃飽穿暖,保持愉悅的心情。
父母活著的時候盡心盡力的服侍和照顧,經常陪在父母的身邊,是做兒女應盡的義務。所謂“父母在不遠行”也是這個道理,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就不應該東奔西走讓父母操心,這也是孝順父母的一種表現。
民間俗語聽起來似乎不能夠登大雅之堂,但是卻有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看著將自己養大的父母垂垂老矣,我們就應該擔當起為人子女的責任。父母年邁之后,就不應該讓他們過多操勞,為人子女要盡心盡力的在一旁服侍,讓他們能夠安度晚年。
父母活著的時候能夠贍養父母,這才是真正的孝道,也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這種孝順父母的方式,要比死后大張旗鼓的“厚葬”更有意義。所以民間就有“生前厚養,實為孝道,歸后薄葬,真乃賢兒”的說法。
二、歸后薄葬,真乃賢兒
“歸后薄葬,真乃賢兒”就是“生前厚養,實為孝道”的后半句。意思也非常簡單,就是在父母年邁死去之后,作為子女最好應該給他們選擇一個環境優雅的墓地,一定要薄葬而不是后葬,這才是一個賢良子女要做的事情。
有的人會認為“生前厚養,實為孝道”,和“歸后薄葬,真乃賢兒”是一句俗語,但是讀起來感覺前后有一些矛盾,為什么要“厚養”又要“薄葬”?古往今來“厚葬”,一直認為是對死者最大的敬意,那么作為一個孝子,為什么要“薄葬”父母?
在古代很多王公貴族或者帝王家,在父母死后都會“厚葬”,并且提前建造一個大的墓穴,墓穴里要有很多的金銀珠寶作為陪葬,這種方法無疑將墓穴變成了“寶藏”。雖然從表面上體現出了兒女的孝心,但是這種孝道對死去人而言沒有任何意義。而且這種“厚葬”,也成了心思不正的盜墓者的目標。
古代人通過聲勢浩大的葬禮,即表現出自己尊貴的地位,又展現出對父母的孝敬之情。這種炫富的方式從古到今一直都存在。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父母去世之后都會大搞排場,好像在告訴所有的人自己的父母已經去世了,這種豪華葬禮,卻無意間掩蓋了父母離開的悲傷。
孝順父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情操,現在很多人父母尚在的時候,不知道孝順父母,甚至遠走他鄉去追求自己的事業。等到父母去世了之后就邀請親朋好友參加葬禮,看起來好像給足了父母和自己的面子,這個做法對于去世者來說毫無意義,但是卻是作為子女自欺欺人的一種做法。
孝順父母要知道父母需要什么,老人年歲大了,只希望每天都看著子女快快樂樂的生活,所以常回家看看父母也是一種孝順。人生在世或許有許多無奈,但是在心中要時刻惦念父母,“生前厚養,實為孝道;歸后薄葬,真乃賢兒”是為人子女應做的義務。
源自:易經風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