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生四要訣

字型:

現代人,物質豐富,科技發達,社會安定,應該說,人們長壽是必然的。但是,也有不少人,年紀輕輕,也沒有什么重大意外,就早年夭亡。何以如此呢?

究其原因,不外乎,現代人,大多迷戀科學;相信醫生、醫藥隨時都可挽救性命。所以,衣食住行,隨心所欲;吃講營養、穿講高檔;看起來是一種自我關注,諸不知,實際上奉行了自殺策略。因為生命本身,對我們的要求并不在多。更有甚者,縱情于聲色,行為無度,放蕩不羈;大體都是欲望作怪,物欲色欲害人害己。

最近,友人告知,身體很不爽;又說,原來一直以為自己身體很好的朋友,這個月也匆匆走完了人生路,這個人還曾給他調養過身體,是個醫生。告訴我,他準備去學太極;聽說,這個功夫,內外兼修,對于身體很有益處。

我當時就想,這個人本來就是行武出生,自然也練過太極;也經常用些中草藥,給人調理身體,何以中年夭亡?關鍵還是自以為醫生、醫藥可以救命,所以就胡吃海喝,拼命賺錢,拼命工作;忽略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的養生之道。

真正的、健康的養生之道,不在于調養、不在于營養,雖然這些也很重要;但是不是至為的重要。核心的關鍵是要有一個正確的養生策略;以及由此而建立的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

關于正確的養生策略。《皇帝外經》有這樣的論述:“陰陽之原,即顛倒之術也。世人皆知,順生者生,不知順之有死;皆謂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試聽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搖矣。貪其原而保精,神不弛矣。精固神全,形安能蔽乎?”。

這里的關鍵就是固精全神,精神合一。怎樣才能精固神全,精神合一呢?這個方面,古人早就有了認知,早就有了實踐與驗證。這個就是道家的坐忘,佛家的禪定;唯此之外,沒有它法。任何武術、氣功、外功,都做不到這一點;反而是坐忘,禪定可以帶來氣功、武術這樣的副產品。之所以說,是副產品,就是這樣東西,不是道家、佛家所追求的東西;它們更高的追求是精神合一,物我兩忘、精固神全。

藥王孫思邈曾經活了141歲,他總結的養生十三訣,幾乎就是道家養生之道的全部內容。從他的實踐來看,應該是實實在在的,一點也不虛假。

另外,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在《孫思邈方書》中有過這樣闡述:“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訣了。”這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主體,具體說來就是:

1、減少言語

也就是少說話,因為言語傷肺。現代社會處處需要溝通,工作中免不了隨時接打電話、匯報請示;下了班很多人也喜歡聚會聊天、唱唱卡拉OK。然而,成天說個不停會傷氣,尤其是肺氣和心氣。正所謂“日出千言,不病自傷”,消耗肺氣容易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因此,適當放慢語速、少說些話,可保護、收斂肺氣,給身體“節能”。

2、減少思慮

少思慮,就是遇到事情不要老想。因為思慮過多,容易導致氣機郁結。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太快、競爭壓力也大,不少人背負重壓,心事重重,甚至吃不下、睡不著。正所謂“思則氣結”、“多思則神殆”,思慮過度容易導致氣機郁結不行,進而引起疾病。不妨順應自然,不要反復糾結一些小事,更不可鉆牛角尖,抱著樂觀的心態解決問題;不仿放下心來,什么都不想,來個坐忘。

3、減少飲食

飲食,主要是補充營養;但是不能太過,太過則會導致心氣不足。尤其是現代人,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吃得越來越好,很多人甚至以“吃貨”自居。然而,《古樂府》三叟詩中提出,“量腹節所受”是老人長壽的因素之一。

現代醫學和營養學家也證實,吃“七分飽”有助養生。吃太多容易導致氣滯,使心氣不足,增加腸胃負擔,還會導致肥胖、高血脂等問題。要做到七分飽,必須細嚼慢咽,在“似飽非飽”時馬上撂筷子。

4、減少貪睡

睡覺,可以讓身體修養生息;但是睡眠過多,也會導致氣血不暢。尤其是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還有夜生活較為豐富,相對說來睡的也晚,許多上班族平時工作累,周末喜歡睡懶覺;也有人因工作壓力、生活瑣事等心煩意亂,夜不能寐。

中醫認為,睡眠的目的在于調整陰陽平衡,睡多睡少對身體都沒有好處。孫思邈還說過:“養生之道,常欲小勞。”睡得太多、缺乏活動,會引起氣血執行不暢,導致筋骨脆弱,臟腑功能減退。最好保持規律的作息,睡前不宜運動,也不宜大喜大悲,可以適當靜坐、散步,或聽點舒緩的音樂等,使身體漸入佳“靜”。

文:命題何鋒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