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萬福禮,寓意萬福萬壽、綿長不斷…
字型:
自古以來中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稱,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禮”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標志,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核心。中國傳統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可見禮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占據的重要地位。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其中的拱手禮、萬福禮是最具中國味道的傳統禮儀。
萬福禮,人們行禮時口道萬福,便是萬福禮,不特指行禮動作。而萬福禮與深衣一樣,最早都是不分男女,男女通用。因此在先秦、秦、漢、唐時代,是用于交流問好,口道萬福祝之。
萬福禮的起源及發展
“萬福”二字,出自《詩經》,最早是表示祝福的吉祥語。
《小雅·蓼蕭》中有“萬福攸同”;《小雅·桑扈》中有“萬福來求”。這兩首詩中的“萬福”,都是表福氣滿滿、福氣多多之意。
基于“萬福”的意思,所以后來“萬福”發展為祝頌的話:祝福別人長壽,或者稱頌別人功績。宮廷之中,“萬福”還多用于下級對皇帝、皇后、皇太后的祝頌話。
“皇太后萬福,至尊孝性非常,殿下不須別慮。”——《北史》
因私謂處鈞曰:“圣上萬福,王宜竭力忠孝,不可草草。”——《新五代史》
到唐代時,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她重新制定了一套女子拜禮,用于提高女子地位。以前,女人要跪拜,但武則天規定,女子“正身下立,兩手當胸前,微俯首,微動手,微屈膝”即可,不須跪拜。這種禮儀,在當時叫“女人拜”。
此后,“女人拜”的禮儀便流傳了下來,宋元明清時期,女子都會行此禮。直到清朝時,江永還在《周禮疑義舉要》中說:“今時婦人之拜,直身而微動其手,微曲其膝”。
由于唐代時“萬福”已經逐漸成為女人行禮用語,女人在行“女人拜”之禮時,也會口稱“萬福”。“女人拜”之禮和口稱“萬福”的結合,就是“萬福禮”。
萬福禮的形式
最初的萬福禮:女子雙手放在胸前正中間,不分左右。雙手握拳,且右拳在左拳上,上下稍微移動。頭微低,稍微彎曲一下膝蓋。這就是完整的一套動作,做動作的時候,口說“萬福”,便是萬福禮了。
這是漢族女子的萬福禮,到了清代中后期,由于被漢化,滿族女子也開始行萬福禮。但是滿族萬福禮略有不同。
滿族女子在行萬福禮時: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兩翻交,并攏手指,雙手手指相握,置于身體左側,同時下蹲,幅度不要太大。這種萬福禮,其實是和蹲禮的結合。
唐宋時期,不僅有萬福禮,還有叉手禮,二者可以結合使用。宋代有一幅《雜劇圖》,圖中兩個女子就是行叉手禮。如果在行叉手禮的同時,口中稱“某某萬福”,就可以視為“叉手萬福禮”。
比如《水滸傳》中,潘金蓮第一次見到武松時,就是“叉手向前道‘叔叔萬福’”。后來,潘金蓮失手打了西門慶,也是“叉手深深地道個萬福”。
現在隨著社會生活環境的不斷改變中,女子行傳統的“萬福禮”如今在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了。
雖說貌似看來女子“萬福禮”已經退出了社交場所,其實女子“萬福禮”并沒有離開現實生活。我們不過是在現實生活的不經意間,對傳統的女子“萬福禮”進行了變革而已。
當代的萬福禮
我們大概都曾會經看到在許多社交場合、活動中(如空乘、賓館、酒樓以及酒會社交、大型交往等等場合)那種:正身直立,右手輕蓋在左手上,雙手搭在中右側腰邊,微俯身低頭,或微屈膝或不屈膝,口說“您好”的女子行禮法。
我們通常只把這個禮儀形態看作是個“迎賓禮”,但它基本保留了傳統“萬福禮”的禮態,如果你了解傳統“萬福禮”禮容形態,你就可以得知這個“迎賓禮”實際上就是當代的女子“萬福禮”。
圖文源自:每天學點旺運風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