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之理——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字型:

心學,作為漢族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明朝王守仁(號陽明),首度提出“心學”概念,其宗旨是“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這幾年心學王陽明特別火,能夠讓大眾保持持續不斷的熱情,在于陽明心學的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

【關注內心】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無論身處何種時代、何種體制,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王陽明臨終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又有詩:“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

【堅持自我】王陽明曾對弟子說:“人胸中各有個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于世間。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怎樣做,最可靠的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熟悉喬布斯的人都知道他曾去印度修行,也曾想去日本學禪。一位大師對他說,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喬布斯才決定留在美國并開創蘋果公司。在談及自己的成功時,喬布斯一直強調“跟隨自己的內心”。

【至善圓滿】“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練,“格物致知”,不斷為善去惡,“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格除各種浮思閑慮的干擾,讓心從偏頗失控的不正常的狀態,回歸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

談論“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實上,道德不是虛假的框架,而是真實清澈的洞見。“未來,不是窮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別人愿意將自己的財富交由你來打理,是出于對你能力和人品的信任,而不是你擁有財富的多少。

【不忘敬畏】王陽明中年悟得“心即理”——“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在晚年悟得“心即理”的本體就是“良知”,“良知即天理”。 當然,最終還得靠“致良知”去“窮理”。而在“致良知”的工夫中,就比較強調“敬”。在強烈的貪欲激蕩下,人們忘了敬畏。敬畏一種事物的本真和天性,敬畏自然法則,敬畏活潑潑的新生命,就不會傷害到我們的身心。一切事敗,多出于輕慢,一切輕慢皆是少了敬畏。

【實踐精神】王陽明所有的思想都不是一般讀書人的坐而論道,而是在跌宕的人生中悟道的真理。王陽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說的中心是“行”,而不是“知”,這是一種實踐主義的思想。所謂的“行”,并不是與“知”對應的“行”,也不是局限于具體的實踐行動。王陽明曾說:“一念發動處即是行。”可以看出,“行”包含的范圍很廣,心中萌發的意念也可以看作是“行”。

文:北行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