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道 平和而已
字型:
圖片源自Pexels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于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于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泰族》篇的部分內容。
【原文】故圣人養心,莫善于誠,至誠而能動化矣。今夫道者,藏精于內,棲神于心,靜漠恬淡,悅繆胸中,邪氣無所留滯,四枝節族,毛蒸理泄,則機樞調利,百脈九竅莫不順比,其所居神者得其位也,豈節拊而毛修之哉!
[大意]圣人修養心性,沒有比修養精誠之心更好的了,如達到至精至誠的境界,就能感動化育他人。得道的人,內身藏著至精至誠,精神棲安于心中,虛靜恬淡,心中和悅安寧,邪氣就沒有滯留的地方。四肢關節協調,全身肌膚蒸發汗污,內臟散泄濁氣,這樣心臟機樞調和輕松,全身經脈九竅順暢連通調和,這是因為精神處在了自己最適切的位置和居所,這哪里是關節的撫慰、毛發的保養所能辦到的!
【原文】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五色雖朗,有時而渝;茂木豐草,有時而落。物有隆殺,不得自若。
[大意]天地之間萬物執行的規律是:事物發展到極處就會走向反面,事物到了盈滿之時就會有虧損減少。青黃赤白黑,這五種顏色雖然明朗,但時間一長就要消褪;茂盛的草木,到一定的季節就要凋零。萬物都有它的興與衰,不可能是保持原樣不變。
【原文】夫天地不包一物,陰陽不生一類。海不讓水潦以成其大,山不讓土石以成其高。夫守一隅而遺萬方,取一物而棄其余,則所得者鮮,而所治者淺矣。
[大意]天地不只是容納一種事物,陰陽兩氣的交融也不只能產生一種物類。海水只有不拒絕小的積水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山只有不拒絕土石才能成就它的崇高。如果持守一角就會拋棄遺漏萬方世界,只取用一物就會把其它事物拋棄,這樣獲得的就很少,能治理好的范圍也一定很淺窄。
【原文】故功不厭約,事不厭省,求不厭寡。功約,易成也;事省,易治也;求寡,易澹也。眾易之,于以任人,易矣。孔子曰:“小辯破言,小利破義,小藝破道。道小則不達,達必簡。”
[大意]要成就功業不嫌簡約,要做好大事也需要儉省,欲求要滿足只有欲求少。這說明功業簡約則容易完成,事情儉省容易辦到,欲求寡少容易滿足。把這些容易做到的原則應用到用人方面,那用人也就容易了。孔子說:“太煩瑣的論證辯說只會損害真理,太計較蠅頭小利只會妨害大義,太賣弄雕蟲小技只會破壞大道。見識淺薄就不能通達情理;能通達情理的道理必定簡明扼要。”
文:泰源
源自:看中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