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陰德并會有好報的事情 建議你至少常做前3種
字型:
生活中經常聽到老年人對自己的后輩說要多積陰德,那么什么是陰德呢?陰德就是暗地里做善事而不為人知,不求回報,如果做了一件善事被大家所知,那就是陽善。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勸人行善則是它們的核心思想。
《易經》有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太上感應篇》也在勸誡我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只要多做善事,就能得到福報,上天必將賜福給你。積累陰德的方式有很多種,本期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八種方式,看看你能做到幾種呢?
一、孝敬父母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人這一生,唯有父母的養育恩情比泰山重,我們要常懷孝心,孝敬自己的父母。孝道文化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道教雖然崇尚隱世修行,但卻將孝道也視為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
晉代著名高道葛洪在其所著的《抱樸子》里寫道:“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如果一個人不孝順父母,就算道法修煉得再厲害也不可能飛升成仙。孝敬父母是最為積累陰德的一件事。
二、救人危難
遇到有危難的人出手相救,這是一種善舉,同時也是積累陰德的一種行為。
道教以“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作為自己的修行目標,修道者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的道行精進,同時還要去濟世救人。海神媽祖常常在海上游巡島嶼,搭救海難,深得漁民百姓的愛戴;太乙救苦天尊尋聲赴感,化身三界救苦救難。
抗戰時期的道士更是紛紛下山,去解救陷于水深火熱中的黎民百姓。《呂祖全書》認為,救死扶傷這種善舉,必享福報,廣積陰德,子孫榮昌。
三、正己化人
做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這樣才能去勸化別人存善心、行善事。
北宋的司馬光就是一位品德高潔、為人正直的一位文學家。當他在洛陽居住的時候,當地的風俗深深地受到他的影響,百姓們不去談論金錢名利,也不敢為非作歹,都爭相做善事。
一些年輕小輩無論做什么事之前都要互相提醒,千萬不能去做壞事,不然被司馬光知道了就糟了。正己化人也是積累陰德的一種行為。
四、濟人之急
周窮救急歷來是道教的一種優良傳統,道教典籍《太平經》有云“夫天地生凡財物,已屬于人,使其無根,亦不上著于天,亦不下著于地。物者,中和之有,使可推行,浮而往來,職當主周窮救急也。”如果遇到他人急需的時候,伸出援手幫上一把,這種陰德是無上的福報,必能子孫榮昌,諸神護佑。
五、尊師重道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內涵,也是積德行善的一種方式。
道教是一個注重師承的宗教,沒有師父就等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三洞眾戒文》曰:“道經不師授,則行之不神”,由此可見“師”的重要性。沒有前人種樹,哪來的后人乘涼,正是由于老師的無私付出,才換來自己如今的成績。所以尊師重道不但可以積累陰德,同時也是一種應盡的義務。
六、筑橋鋪路
筑橋鋪路從古至今一直是一種無量的功德,許多人衣錦還鄉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家鄉筑橋鋪路。這樣做不但方便了家鄉的父老,還惠及自己的子孫后代。
《文昌帝君陰騭文》提到,“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這樣做上天必定賜福于他。
文:微智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