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怎樣做,才能給子孫帶來福氣?
字型: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是《易傳》當中的名句,這句話也被當成俗語在民間廣為流傳,意思就是說:積德行善,不但會給家庭帶來吉慶,還能給子孫帶來福氣,反之,則會給家庭和子孫后代帶來災禍。
我們的古人對這句話深信不疑,但是很多現代人對此嗤之以鼻,甚至毫不在意,他們總是覺得,什么“積善”什么“余殃”都只是愚昧的舊觀念而已。
特別是那些受到西方思想影響的人更是認為,上一代人的所作所為和下一代人完全沒有任何聯系,更不會覺得自己這輩子行善積德就能給自己的子孫后代帶來什么好處,他們完全不相信中國古人的話。
其實,現在的年輕人通常也會覺得這是無稽之談,老祖宗無論干了好事還是壞事,和自己又有啥關系呢?每個人都只要為自己負責就可以了,哪還管得了后世子孫呢?我不知道您是怎樣認為的,但是,我認為古人說的還是挺有道理。
最近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在河北唐山發生了一起聳人聽聞的事件,我不說大家也知道是件什么事兒,的確令人發指,其中施暴的那個惡人,很快就被繩之以法,這叫惡有惡報,是他自己應該承擔的后果。
但是,他的家庭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比如輿論的指責,社會的排擠等等,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事情并不會因為施暴者個人受到懲罰而終結,他的家庭,他的親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波及,這樣的例子,在全世界范圍都是一樣,也就是個人的惡行會讓他的家庭和親人都要承擔因此帶來的不利影響,也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苦果”。
其實,中國人對因果輪回的理解并非迷信,而是數千年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帶給我們的總結,就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又或者“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些都是我們的祖先從歷史上的真實案例中得到的啟示。
打個很簡單的比喻,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姓秦的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姓秦,為什么?因為他們有一個叫秦檜的祖宗,雖然幾百年以后,秦檜和他的后人八竿子打不著,但他的所作所為已經造成了歷史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一直波及到和他同姓的后裔。而反觀岳飛的后人,他們則可以挺直腰桿,非常慶幸自己能有岳飛這樣一個令人自豪的祖宗。
人生在世,要怎樣做,才能給自己的子孫后代帶來福氣呢?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其實要想給后人積福,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給后人做一個優秀的榜樣!
過去有句順口溜,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其實并不會直接影響到子孫后代的生活,但卻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后人樹立一個榜樣,這個榜樣有好有壞,你像岳飛,就是好的榜樣,而秦檜,就是壞的榜樣。
如果一個人行善積德,那他的后人也會效仿學習,如果一個人為非作歹,那他的后人同樣也不會循規蹈矩,每個人的人生其實都是為自己負責,但是你的一言一行,你的行為模式,你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會傳遞給下一代,這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理論基礎,它不是迷信,而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嚴格要求自己,為后世做一個積極正面的表率,才能給子孫后代帶來福氣。
源自:有畫說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