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紫微:驚蟄前打雷都有些什么說法?

字型:

圖片源自Pixabay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那驚蟄前打雷有什么說法?

驚蟄與打雷是密切相關的,驚蟄意味著著雷聲將小動物驚醒,預示著春天的來臨,也意味著春耕的啟動。千百年來,務農的人們以雷聲為準,開啟一個新的農耕季節。因此,每年第一聲春雷幾時打響,在農民眼里是很重要的。

民諺云:“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雷打驚蟄谷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這均為驚蟄節氣的特征。驚蟄節氣的標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

民間認為,驚蟄是開始有雷鳴的時節,“隆隆”的鳴雷往往預示著當年的農耕收成如何。驚蟄日當天及驚蟄日之后聽到雷聲是正常的,主年景好。它意味著當年的雨水較為豐沛,有利于農業的生產,預示著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特別是如果雷聲在驚蟄當天響起,就不管種什么都豐收,人們常說:“雷打驚蟄谷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驚蟄雷鳴,成堆谷米”就是這個意思。

居住在平原一帶的人們就有俗語云:“未蟄先蟄,人吃狗食。”也就是說如果在驚蟄日之前聽到雷聲,那么就預兆這一年是兇年,收成不好,人們缺少糧食吃,甚至要被迫和狗爭糧。另一則民謠“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開”就對此進行了解釋,意思是如果在驚蟄節氣前就發生打雷的現象,表示可能會出現雨水連綿的異常天氣,而且容易發生災害,這樣不但延遲了春播的最好時機,而且今年的農作物也會因異常的天氣而歉收,百姓的生活將比較艱苦。

驚蟄雷鳴是十分需要引人注意的。雷打在驚蟄前,那一年的雨水就特別多,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開”。容易產生低溫陰雨天氣。但對于山區就不同了,“雷打驚蟄前,高山好種田”,雨水雖多,但對于山區農田好排水,雨多倒是一件好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后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

從民俗角度,驚蟄前響雷與天氣有所連線的說法也得到印證。民俗專家介紹:“諺語從總結農事、生活觀察而來,凝聚民間智慧,如果我們去對照會發現很準。除此之外,民間還有"雷響驚蟄前,42日不見天"、"驚蟄未到響雷霆,一日落雨一日晴"的說法,漁業上還有"驚蟄蝦蛄芒種蝦"的諺語。而根據我們的經驗,在驚蟄這天響雷不稀奇,但之前比較少。”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于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

據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后,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文:科技紫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