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修心 運自通

現代社會人們交際越來越多,生活、工作圈子越來越大,與陌生人交往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于是在這些人際交往中我們會發現,有的人第一眼的印象,你看到了就愿意與其交往,或者讓人愿意親近,是謂“樂見”,還有的人接觸之后,就會使人心生嫌惡,是謂“不喜見”。或許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一個人,因此很大程度上對對方的了解是來自于行走坐臥、言談舉止這些,綜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相”。那么一個人表露出來的“相”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以下內容選自《佛說業報差別經》: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丑陋報。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懷嫌恨。三者誑惑于他。四者惱亂眾生。五者于父母所,無愛敬心。六者于賢圣所,不生恭敬。七者侵奪賢圣資生田業。八者于佛塔廟斷滅燈明。九者見丑陋者,毀呰輕賤。十者習諸惡行。以是十業。得丑陋報。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端正報。一者不嗔。二者施衣。三者愛敬父母。四者尊重賢圣。五者涂飾佛塔。六者掃灑堂宇。七者掃灑僧地。八者掃灑佛塔。九者見丑陋者,不生輕賤,起恭敬心。十者見端正者,曉悟宿因。以是十業。得端正報。

結合我們自身,簡單的解釋一下,“業”是指我們所做的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的顏色一樣,會繼續不斷地薰染到生命中去,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力的現行。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的結果,也就是“報”。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果。了解了這些,我們再回頭去看這段經文,就能理解了。——這是佛陀的智慧。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其意為通過降低自己的欲望,減少自己的貪念,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了,有智慧了。有了智慧那么治理家、國、天下就不是問題了。——這是儒家的智慧。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對美貌、外在形象的追求欲望也在不斷提升,而一個人真正表現出來的外在容貌、形體和氣質,都是發于心、成于行,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無論是儒釋道還是民間流傳的經典家訓、古訓,無不是由心而起,修心方能正言行、端舉止,所以,如果我們片面的去追求外在的體現而忽略了心靈的修行,那就是舍本逐末、緣木求魚了。

如此說來,我們應當讓自己做一個快樂、陽光、寬容、舉止端莊、充滿正能量的人。如果朋友們仔細觀察,這樣的人往往很容易使人心生親近之情、信任之感,這樣的人即使不是容貌出眾,但一定不會令人嫌惡,這樣的人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氣質好”。一個人從眼睛開始,到面相到整個體相,無不在透露著自己的生活狀態、昭示著自己的心靈境界,而相則是由心而生,由行而報。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都身處不同的環境,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很多人很少正視自己,很少去分析自己的優劣勢,去有針對性的改正自己的言行不宜之處,但這恰恰是影響生活質量、影響家庭幸福、影響成功的最為重要的基礎。修心、修身、修行為,都會給我們帶來好運,我們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都會影響我們的運氣,多注意我們自身的不良習性,加以改變,就能增加我們的運氣、福報,影響人的運勢的因素很多,只要我們頭腦清醒,能納忠言,敢于改正自己的壞毛病,改掉自己的壞習慣,一定會風生水起交好運的。

文:楊清華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