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易經(第二卦)——坤卦
坤卦
2.1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白話:坤卦——開始,通達,唯適宜母馬般的正固。君子有所前往時,若領先會迷路,若隨順才會碰到主人。利于在西南方得到朋友,而東北方失去朋友。安于正固就會吉祥。
解讀:
- 坤卦也具備“元亨利貞”四德,與乾卦不同,坤卦不是普遍的利貞,而是“利牝馬之貞”,牝(pìn)馬是母馬,柔順健行執于正定。亦即大地順著天的法則健行而養育萬物。
- 因乾卦是主導,坤卦是順從,坤唯有追隨乾,才不會迷失。所以“先迷后得主”,先,領先行動;后,隨順行動。
-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此源于九宮洛書后天八卦圖(宋人把九宮稱洛書后天八卦),見下圖。依八卦的方位,西南坤為母,兩側的南方為離卦中女,西方兌卦奼女,都屬于陰。所以說往西南方可以得到同屬于陰的朋友。東北艮為少男,兩側東方震為長男,北方坎為中男,皆是陽卦。因此往東北方,就會失去同屬于陰的朋友。
九宮洛書后天八卦圖(見下圖)
九宮洛書后天八卦圖
后天八卦的敘述最早見于《易傳.說卦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九宮之說見于先秦經典《黃帝內經》、《黃帝九宮經》、《禮記》,以及西漢《乾鑿度》(雖是西漢成書,但思想內容則是先秦遺存)。
- 《黃帝九宮經》云:“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心總御得失。”
- 《黃帝內經。靈樞》第七十七篇《九宮八風》(見下圖):“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于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靈樞。九宮八風》
- 《大戴禮記。明堂》九室說:“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見下圖:
明堂九室圖
《乾鑿度》曰:“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于十五。”
鄭玄注曰:“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坎中男,始以言無偏也。自此而從坤宮。坤,母也。又自此而從震宮。震,長男也。又自此而從巽宮。巽,長女也。所行者半矣,還息于中心之宮,既又自此而從乾宮。乾,父也。自此而從兌宮。兌,奼女也。又自此從于艮宮。艮,少男也。又自此從于離宮。離,中女也。行則周矣。”(見下圖)
所行即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序而為一周。一周之后還于中心,再行又從一始。后來,這樣的“行”法被道家稱之為“禹步”(相傳為大禹發明,大禹治水畫天下為九州,洛書九宮很可能為大禹發明)。就是這樣,“九宮”洛書圖與八卦結合起來,而有“九宮八卦圖”的出臺。
太一下行九宮圖
1977年,安徽阜陽縣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太一九宮占盤”,經推算年代為漢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距今已有2173年歷史了。“太一九宮占盤”正面按八卦位置和五行屬性(水、火、木、金、土)排列,九宮的名稱和各宮節氣的日數與《靈樞。九宮八風》首圖完全一致。小圓盤過圓心劃四條分線,在每條等分線兩端刻“一君”對“九庶民”,“二”對“八”,“三相”對“七將”,“四”對“六”,與九宮洛書布局完全符合。“九上一下,三左七右,以二射八,以四射六”,也與《大戴禮記。明堂》、《乾鑿度》、《黃帝九宮經》完全符合。見下圖:
太一九宮占盤
太乙占盤的考古發現,無可辯駁地證實了早在西漢之初,或者更早(筆者以為洛書九宮起源于大禹時期),就已有了與“洛書”相同的圖形。宋人造“洛書”等,實為繼續先秦《大戴禮記.明堂》九室說、《靈樞.九宮八風》、以及西漢《易緯.乾鑿度》《黃帝九宮經》而出,也就進一步說明了宋人“圖書”絕非臆造,從而結束了持續九百年的河洛真偽之爭。
筆者以為:朱熹所說洛書即九宮,所說河圖實為太陽歷圖(古太陽歷:一年十個月,每月30天)。在后邊的解卦中,筆者只采信九宮洛書后天八卦,八卦配數用九宮洛書一坎二坤之數,而不采用邵雍先天八卦乾一兌二之數(因缺乏經典證據)。
2.2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白話:彖傳說:至廣啊坤元,萬物依靠它而天生,故順承天道。坤以其厚重承載萬物,德能無邊無涯,能包含寬厚而泛博,各類物種全得通順暢達。牝馬屬于大地的生物,馳行大地沒有疆界,柔順而宜于守正。君子有所往,率先行動則會迷惑而失其正道,在后隨順則能得其恒定法則。西南得到朋友,則是與同類前行,東北喪失朋友,最終將有吉慶。安于守正之吉,是由于應合隧道而無邊。
解讀:
- 從坤卦開始,都是在卦辭之后,附上《易傳》的《彖傳》與《大象傳》,在各爻爻辭后邊附上《小象傳》。
- 《彖傳》是孔子及其弟子裁斷卦辭的,所以要逐一對照卦辭看。
- 元:“至哉坤元”,至是泛博的意思。對比乾卦的《彖傳》“大哉乾元”,“至”比“大”層面稍低。乾是“資始”,坤是“資生”;乾是“統天”,坤是“順承天”。但乾坤都為“元”,皆是萬物之元。此與《尚書》思想一脈相承。《尚書。周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八卦三爻即三才,上爻為天,下爻為地,中爻為人,處于中道,故“惟人萬物之靈”,既然人為萬物之靈,故“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天的看法其實就是人民的看法,上天的聽聞意見其實就是人民的聽聞意見)。文王、周公以為人民的集體意志就是上帝的意志,這就是儒家民本主義的源頭。
- 亨:“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此是對“亨”的闡述。
-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此是對卦辭“利牝馬之貞”的闡述。母馬既健行又柔順,而且又有生養之德,用以表達坤卦最為恰當。
- “東北喪朋,乃終有慶”,此句發揮最妙。項安世說:“臣之事乎君,婦之從乎夫,皆喪朋之慶也。”譬如女子年輕時有非常多同性朋友,后來離開她們與男子成親,此失去朋友而有喜慶。
- 彖傳出現三處“無疆”:德合無疆、行地無疆、應地無疆。由于坤卦順承乾卦,也就是老子說的“地法天”,“德合無疆”對應坤之亨,與天相通故無窮;“行地無疆”對應坤之利,得天之利似母馬故健行;“應地無疆”對應坤之安貞,大地廣闊無垠。
2.3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白話:象傳說:大地的形勢柔順無比,君子當以寬厚之德容載萬物。
解讀:對比乾卦《大象傳》:“天行健,君子以發奮圖強”,兩者行文對仗,內容體現了人的行為應該效法自然的法則,與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脈相承。
坤為地,為順,所以說大地的形式柔順無比。坤為大輿,為眾,所以說載物,厚德。一切為民是為厚德。
2.4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白話:初六——腳下踏著霜,堅冰將會來到。象傳說:腳下踏著霜,堅冰將會來到,這是由于陰氣剛開始凝聚,順著發展趨勢,就達到結冰的季節了。
解讀:
- 坤卦初爻動,下卦變為震,震為足,所以說“履”。
- 坤為純陰,初六是開始,所以說是“霜”。
- 坤為順,所以要順著自然發展趨勢,由霜想到未來結冰的季節。
2.5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隧道光也。
白話:六二——平直、方正、遼闊,不必修習,也沒有什么不利的。象傳說:六二的爻象是平直而且方正,不必修習,也沒有什么不利的,由于隧道是泛博無邊的。
解讀:
- 《乾》以九五為主爻, 《坤》以六二為主爻。蓋二卦之中,唯此二爻既中且正。又五在天爻,二在地爻,正合乾坤之本義。《乾》主九五,故于五言《乾》之大用,《坤》主六二,故于二言坤之大用。
- 天圓地方,乾為天,天文歷法以表時間;坤為地,地理建筑以表空間。見下圖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實為時空模型圖
- 故乾卦用九“群龍無首”,因天體執行迴圈無故,年月日時周而復始;
- 坤卦六二“直方大”,直,直線,一維;方,方形,二維平面;大,立方體,三維空間。因二維三維空間都是從一條直線開始,兩條直線垂直相交組成二維平面,三條直線垂直相交組成三維立體空間。孔子唯于坤卦六二言“六二之動”,蓋爻者,交也。交者,動也。只有直線的相交才能形成二維平面與三維空間,故說“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此順天理之自然,而無造作于其間,故曰“不習無不利” 。習,乃增加造作之意。此“直方大”之真義。
- 坤卦直方大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乾為天體,以計量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在一條直線上,乾為創生,故說“天一生水”;坤為大地,為空間,正方體六個面,故說“地六成之”。
- 時間與空間是宇宙萬物的兩大最基本因素,時間無始無終(“群龍無首”),空間泛博無邊(“隧道光也”)。
以上從科學角度解讀坤卦六二。從人文角度看,“直”者,真也,真誠。“方”,正也,正義。老子說“人法地”,故君子效法大地“直方”之真誠、正義。隧道光也。光,即廣,廣即“大”,泛博,包容。光,照也,熏陶。由于隧道的泛博包容和自然的熏陶,所以不需要刻意學習,順乎自然,則無不有利。
乾坤兩卦解讀:這時,六十四卦奧妙已過半矣!
2.6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白話:六三——蘊含文采而可以正固。或者隨著君王做事,不居功而有好的結局。象傳說:蘊含文采而可以正固,以等待時機發揮。或者隨著君王做事,智慧泛博。
解讀:
- 六三已經走完了下卦坤,坤為文采。所以說“含章”。“貞”,坤之德正固。
- 因乾為君,故坤為臣,所以說“或從王事”。
- 因六三陰爻居陽位,又不在中位,不中不正,故“無成”。六三動,下卦變為艮卦,艮為終止,所以說“有終”。
2.7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白話:六四——扎緊口袋,沒有過失也沒有稱譽。象傳說:扎緊口袋而沒有過失,是由于謹慎所以沒有災難。
解讀:
- 六四爻動,上卦變為震卦,下卦還是坤。震為動,坤為布,引申為口袋。互卦坎艮,坎為險,艮為止。綜合其義就是扎緊口袋(括囊)。
- 括囊,扎緊口袋,指慎言慎行,所以無害,當然也無稱譽。
2.8
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白話:六五——黃色的衣裙,最為吉祥。象傳說:黃色的衣裙最為吉祥,文采隱于中間。
解讀:
- 五爻本為君上中道之位,黃,中心之色。坤為順為臣,故說“黃裳”,裳是下身穿的衣服(上為衣,下為裳)。
- “元吉”的夸姣程度超過“大吉”。文采隱于中間(黃為中),卻甘于居于下位(裳為下),如此則會“元吉”。
2.9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白話:上六——龍在郊野征戰,它的血是黑黃色的。象傳說:龍在郊野征戰,它的路已經到了盡頭。
解讀:
- 上六完成了坤卦最后的階段,此時六爻皆陰,陰極生陽,所以龍出現了。那么龍在跟誰征戰呢?跟五爻的君上。由于當它處于君位時“黃裳元吉”,而如今發現全卦沒有一個陽爻,所以以為自己可以稱王了。因在坤卦的最外邊,所以為郊“野”。由于已經離開了中道,所以必然是慘敗,“其血玄黃”,玄,天之色,黃,地之色,天地交戰,故血有天地之雜色。
- 玄:《釋言》:“玄,天也。”,《說文》:“黑而有赤色者為玄。”,《小爾雅》:“玄,黑也。”為什么古時侯人說天地顏色為黑色?古時侯人觀察晝夜,發現天空的顏色受日月影響,其本色為黑。這與現代科學對太空的熟悉一致。
2.10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白話:用六——適宜永久正固。象傳說:用六適宜永久正固,因此是萬物的歸宿。
解讀:
- 乾坤二卦皆有“元亨利貞”四德,而乾之大用在“元”,即圓,指天體執行如環無故周而復始,故用九“群龍無首”。
- 坤之大用在“貞”,即正固,如大地如如不動,貞者,真也,真如實相,萬法之所歸。
- 大終:大,萬物為大;終,歸宿。萬物之歸宿就是永恒的正固,也就是“一真法界”。
- 乾為始,坤為終。乾為時間,坤為空間。乾創始萬物,萬物隨時間而演化,坤接納萬物,安置于十度空間,此即“十法界”。十法界與一真法界不二。
- 乾為心,坤為物,一切法由心想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故乾為大始,坤為大終。
2.11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白話:文言傳說坤卦最為柔順,但活動時卻是剛健的;最為安靜,但德能遍及四方;它最后行動才碰到主人,且保持恒定的法則;包容萬物,且化育泛博。坤道豈非不是順應嗎?它順承天體而按時序執行。
解讀:
- 《文言傳》是孔子及其弟子專門對乾坤二卦在彖傳和象傳基礎上再做深入的闡述。
- 由于六二為坤卦全卦之主爻,所以《文言傳》對坤卦的總闡述是在六二爻“直方大”基礎上的:“動也剛”是描寫“直”,“德方”是描寫“方”,“化光”是描寫“大”。而“有常”則是描寫用六“利永貞”。最后回到《彖傳》的主旨“順承天”,故說“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2.12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白話:(初六)積累善行的人家,必定留下喜慶;積累惡行的人家,必定留下禍殃。像臣子殺害國君,兒子殺害父親這種大罪,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長期逐漸積累而成的,只是由于沒有及早辨明而已。《易經》說:“履霜堅冰至。”說的就是事物發展的趨勢。
解讀:
- 坤為順,即事物的發展趨勢。初六為出發點、起因。從初六為出發點,根據事物的發展趨勢可以辨明未來的結果,所以說“履霜堅冰至。”福禍是果,善惡是因,因必水果,“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乃是自然規律。
-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習,即漸習,長期逐漸的積累。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漸習中棄惡揚善,是非分明。人之本性皆是善的,本性如明珠,習性如泥垢,教育的作用就是洗滌泥垢,彰顯明珠。
- 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作為全天下的根本大法《周禮》已經得不到落實,所說“禮崩樂壞”,“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現象多有發生。孔子以為這是社會教育缺失的結果,所說“辯之不早辯也”。
2.13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白話:(六二)“直”即正,“方”指義。君子以敬慎的態度使內心正直,以正義的準則規范外在的行為,只要確立敬慎與正義的精神它的德能就不會缺少,真誠、正義、寬容,即使不學習也無不有利,這樣就不會懷疑自己的行為了。
解讀:
- 孔子作《文言》,把象數升華到了義理。象數即自然法則,義理即社會法則。社會法則是由自然法則推匯出來的,所以說“天人合一”也。
- 正直、真誠首先是內心的修煉,然后表現于身外的人際關系上則是正義、寬容。《論語·雍也》:“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所以能生存下來,只不過是僥幸地避免了災禍。”
- 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德不孤,即德能不會缺少。有德必有能,有德必有才。《中庸》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論語。里仁》“德不孤,必有鄰”,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展開就是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即不妄為,不妄為即是法于天性,《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不習”就是《莊子》說的“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可見修煉心性是最大的學習,是為“大學”。
《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就是后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所說“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說“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里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所說“止于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后代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縱覽四書五經,大家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說實話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捉住這三綱八目你就是捉住了一把開啟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門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儒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里的門路本身而言,說實話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后面三級“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關鍵。“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2.14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隧道也,妻道也,臣道也。隧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白話:陰柔固然有美德,但要蘊藉隱藏;以此跟從君王做事,不敢有自己的成就。這是大地的法則,為妻的法則,為臣下的法則。地的法則是不成就自身,而是代天完成功業。
解讀:
- 乾能始物,不能終物,坤為順,順乎天道完成萬物,所以把成就歸于上天。
- 坤道是臣道,妻道。歷史上的忠臣賢相都是坤道的落實者。
- 歷史上證得坤道第一人:范蠡(前536-前448年)
當越王勾踐剛剛滅吳稱霸,范蠡居功至偉,封上將軍,然而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所以明智地選擇了功成身退,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服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范蠡深知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見微知著,六三“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后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鴟chī夷子皮:用于裝酒的皮制的口袋。蓋取坤卦六四“括囊”),不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范蠡的賢明被齊人欣賞,齊王任命他為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于一個白手起家的平民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而去。
平民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于“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坤六五“黃裳元吉,文在中也”。)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坤道其順乎?”)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儒商之開山祖師。
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于人”;眾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活了88歲遐齡而善終。(彖曰:后順得常。坤卦用六:利永貞。范蠡為中國儒商之祖,其思想“后順得常”“利永貞”,成為商家經典。)
2.15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白話:天地變化,草木蕃廡。天地閉塞,賢人隱退。《易經》說:“扎緊口袋,沒有過失也沒有稱譽。”是說言行應當謹慎。
解讀:
- 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 子曰:“直哉史魚則!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孔子說:“好一個剛直的史魚!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像箭一樣直, 國家政治黑暗時他還是像箭一樣直。好一個君子蘧qú伯玉!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做官,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便隱退藏身了。”
-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天地閉,賢人隱”,并不是賢人消極,隱指的是不出來做官,由于天地閉時,無官不貪,做官即是做賊。此時君子隱于民間,開民智啟群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曾子說:“士不可不志向弘遠,意志堅強,由于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以實行仁道為己任,不是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能罷休,不是也很遙遠嗎? 奮斗終身,死而后已,豈非路程還不遙遠嗎?”)
2.16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白話:(六五)君子效法中心黃土之道以通達事理,處于尊貴正位而以修身為本,美德蘊藏在內心,暢達于全身四肢,然后才表現在事業上,這是美德之極致啊。
解讀:
- 孔子對六五爻的深入闡述實在美妙!六五“黃裳元吉”,黃中,五行之一,東為青色,西為白色,南為紅色,北為黑色,中為黃色,君子只有效法黃中,才能通達四方,所以說“黃中通理”。此君子修心養性之道。
- 六五是尊貴人君之位,理應成就功業,然而君子仍然把精力放在修身上(裳,引申為身體),所以說“正位居體”,這是“美在其中”的內秀。由于美德蘊藏于身體,所以真氣必暢達于全身,此是煉性化命的功夫(古時侯圣人長壽,皆此功用),有了如此的旺盛的生命力才來經營事業,這真是“美之至也”。
2.17
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白話:(上六)陰猜疑陽,必然發生戰斗。由于它誤以為陽消失了,所以自稱龍。由于沒有脫離自己的陰類,所以慘敗后流出血。黑黃,是天地相雜的顏色,入夜而地黃。
解讀:
- 《文言傳》對于上六的闡述仍然停留在象數階段,并未在義理上發揮,也許是沒有流傳下來的緣故。
- 陰已經達到極盛的位置,六個爻都走完了,由于沒有發現陽爻,誤以為不存在陽(即龍),說實話萬物負陰而抱陽,此時龍處于潛伏的狀態。上六稱龍,如同大臣反叛而稱帝,戰爭不可避免。氣為陽,血為陰。而上六屬陰,所以流血。天氣黑,地色黃,所以其血黑黃。
- 乾為君道,坤為臣道。乾上九爻辭為“亢龍有悔”,指的是帝王脫離民眾,昏庸無道,必然帶來懊悔的結果。坤上六爻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指的是有實力的臣子想奪取君權,其必然帶來戰爭。
- 孔子五十歲學易,故“五十而知天命”。天有天命,國有國運,連山六十四卦,歸藏六十四卦,周易六十四卦都是天命國運乃至萬物的密碼。湯武革命,如乾卦九五,天地已開;桀紂之虐,如乾卦上九,亢龍有悔;清明盛世,賢臣輔佐,如坤卦六五,黃裳元吉;藩鎮割據,如坤卦上六,天地已閉。人類的歷史有治有亂,治亂相疊,迴圈往復,無非是陰陽二氣運動的表現。
源自:李守力解讀易經
所屬專題:《為大眾解讀易經》(6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