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

曾國藩,字文正,我國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理學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識,保持頭腦清醒,是曾國藩一生為官從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其謀略過人、堅韌不服輸的精神有很大的關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則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觀。

《菜根譚》里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時,畏史官于后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現在內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現在外就是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曾國藩認為,身處官場,必須懂得敬畏。他在給曾紀澤的家書中寫道:“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只有心存了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才能有戰戰兢兢的戒懼意念;也才能在變幻莫測的政海里、紛繁復雜的社會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雜念所擾,不為個人名利所累,永遠謙遜平和,保持內心的執著和清靜,恪守心靈的從容和淡定。??

近讀《曾國藩家書》看到一個故事:

有位幕僚叫李鴻裔,曾國藩特別鐘愛他,對他像兒子一樣看待。曾國藩的密室只有李鴻裔可以隨便出入。

當時,在曾國藩的幕僚中有所謂的“三圣七賢”,都是名極一時的理學大家。曾國藩仰慕他們的名聲,把他們都召了進來。然而只是安排了他們的衣食住行,卻不讓他們擔任具體的職務。一天,曾國藩與李鴻裔在室中談話,正巧有客人來到,曾國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鴻裔獨自在室中,他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了一篇《不動心說》,是某一位老儒所寫的。

這老儒即是十個圣賢中的一個。文中有一段用現在白話說的話是:“你把我放在美麗的姑娘面前,我會動好色之心嗎?我不會。你再把我放在大紅的頂戴面前,我會動高官厚祿之心嗎?我不會。”李鴻裔看到這里,覺得非常可笑,拿起筆在上面戲題道:“美麗姑娘前,大紅頂戴旁,你心都不動,只想見中堂。”寫完后離去。

曾國藩送走客人,回到書房,看到了所題的文字,嘆聲說:“一定是這個小子干的。”便立刻找來李鴻裔說道:“這些人難免有欺世盜名的成分,言行也不見得一致,這我是知道的。然而他們能達到今天的地位,靠的正是這個虛名。現在你一定揭穿它,使他們失去衣食的來源,那他們對你的仇恨豈能是平常語言之間的仇怨可比的。殺身滅族的大禍,都隱伏在里邊了!”李鴻裔頓時出了一身冷汗,很敬畏地接受了教誨,從這以后深深地收斂自己,謹言慎行。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曾國藩說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的一生始終常懷敬畏之心,堅守做人為官的基本準則,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原則不動、底線不松,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過的,最終一路平步青云,大業輝煌,成就了自我。他曾在《曾國藩家書》中寫道:“不要以為家里有人做大官就敢欺負人;不要以為自己有點學問就敢恃才傲物,在順利之時更不要忘乎所以,很多人身敗名裂就是不知道顧忌。”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在當今社會錯綜復雜形勢下和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前,我們特別是今天的領導干部面對天地萬物,面對紛繁世事,面對手中權力,面對人民群眾、面對黨紀國法、面對自己內心,要像曾國藩那樣一定要裝著一個“怕”字。只有心懷敬畏才會牢記慎獨二字,才有危機感,才能知方圓、守規矩,踏踏實實干事、干干凈凈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線,忠于職守,鞠躬盡瘁。

源自:明德私塾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