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想改運延壽,請珍惜你命中的“福氣”!
中國人每逢過年過節就喜歡在門上貼各種樣式的“福”字,以期望自己能有福氣。
1、福壽守恒的關系
其實福氣這個福字包含的意義非常廣泛:富貴當權,是福氣;家財萬貫,是福氣;婚姻幸福,是福氣;兒女成群,是福氣…另外,清閑無事,叫清福;情場得意,叫艷福;有吃有喝,叫口福…福氣的含義可真是包羅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后這所有的福氣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那就是壽命!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如果連命都有沒有了,一切的福氣都將化為子虛烏有了。
所以,就可以引出福和壽這一對概念來。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福壽雙全,而是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福壽雙全的人可謂難得一見了。
福和壽在不同的人心中,可能權重或比重不一樣。但是實際是即便是再貧賤或殘疾的人,也希望能夠長壽(因貧賤而求死的似乎只是極少數),可見長壽對一般老百姓而言似乎更重要,因為一般老百姓福氣再大也不會有大到哪里去,平安健康反倒是一種再大不過的福氣了。
2、什么是惜福
解釋了上面福和壽的關系之后,我們可以進入正題了,就是惜福的概念。惜福,也可以稱為節福,節福和節約的概念有點像,不過節福所節約的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之類,而是節約用我們命中的“福氣”。
江南易林以為也反復強調,一個人一生的福祿總合大概上是一定的,當然這是在講沒有大善大惡的情況下,如果有大善大惡的情況存在就會打破這個總和,造成這個總合的增加或減少。因為總和不變,所以節了福,就增了壽。
為了讓大家形象理解,一古一今兩個例子,大家自然能明白。中國人每逢過年過節就喜歡在門上貼各種樣式的“福”字,以期望自己能有福氣。
3、主人早夭 仆人長壽
第一個古代的例子是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講的兩個八字相同的人,一個為主人,生在富貴之家,一個是仆人,生在貧賤之家,兩個人幾乎同時同地出生(仆人住在主人家,出生時隔一個房間而已,出生時幾乎同年同月同日同分)。
這樣說來,兩個人命運曲線應該大致差不多才對。而主人之子,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死掉了。而仆人之子,平凡生活到老而終。
這其中的奧妙在哪里呢?一個合理解釋就是這個富家子弟從出生就榮華富貴,消耗了自己的福祿,好比信用卡把下半輩子的福祿都透支了,所以早死。而貧賤之子,平淡生活,福祿細水長流,得以長壽。
4、福祿棄 長壽得
另外一個例子是關于江南易林的爺爺的經歷,這件事江南易林幼年時期就知道,成年后找當事人求證果然如此。故事的主人公,男性,姓吳,生在五十年代,我們不妨簡稱為吳先生。這個吳先生是我家拐著彎的親戚,按照我們那里的說法,已經出了五福(血緣關系超出了五代)。
他家境貧寒,父母不全,吳先生自幼聰明好學,考上了師范中專,這在那個年代算是不錯的學歷了。在學校教書幾年之后,到鄉政府當秘書,后升到秘書長。
有一年,我爺爺探望我們家親戚,我們家這親戚和吳先生是同村,吳先生早就聽說我爺爺精通風水和命相,就興沖沖找到我親戚家來請教我爺爺。他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他心中有個心結,因為在他二十出頭的時候,他家人幫他算過一次命,算命先生說他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有生死危險。
而他明年眼看就要到三十二歲,正好今年領導有意提拔他,在明年立春過后任他當鄉財政所所長,這職位雖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官,但因為是肥缺,在當時當地也照樣引得很多人明爭暗斗、暗流涌動。想到以前算命先生的話,吳先生就有點擔心了。
我爺爺在看過吳先生家的祖墳風水和吳先生的八字之后,就告訴吳先生,以吳先生的命格不利當官,他能在政府部門工作,祖蔭占了很大部分。后來詢問,吳先生祖輩人的確是當地的善人,積德甚多。
吳先生問我爺爺該如何是好,明年是否應該就職。我爺爺就告訴他,如果想不出兇禍,最好明年引退到一個平穩的崗位,保命要緊。
吳先生也算是淡泊的敦厚君子,對權利欲望的并不大,就按照我爺爺的建議以身體不佳的理由委婉拒絕了提升的機會,到一個學校當了副校長,干了老本行。而第二年,也就平安無事了。
這件事并非這樣就過去了,在幾年之后,吳先生又去找當地一個很有名的算命先生看過八字。據說那個算命先生大惑不解,非常詫異的問吳先生:你三十二歲那年怎么沒有死在任上呢?這話意思就說他三十二歲那年應該當官,并且會死在任期之內。
當時吳先生當下就全明白了,心里暗自慶幸。告訴了算命先生原委:他三十二歲那年主動放棄了當官的機會!故事就講到這里了,想必大家已經很清楚了江南易林說的惜福的含義了。
惜福,簡單說就是適當放棄文章開頭列舉的那些福氣,尤其是一些身外之物的福氣,比如錢財或權力等等,可以換來壽命的增長。
5、積福布施余蔭后世
我們很小就受到教育,要愛惜糧食,愛惜紙張,愛惜親人,珍惜眼前等等,這些也是惜福,而浪費、揮霍則是惜福的反面,生命苦短,并沒有太多的東西,可供我們隨意浪費揮霍。
古人云: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如果我們平時能惜取者一文一厘,何至于會窘迫如此?惜福概念的延伸,包括布施,布施不是簡單的惜福,而是積極的增福或積福,好比銀行的儲蓄,平時不存錢,用時方恨少!
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
文:江南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