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會說《論語》,但真的都懂得論語的思想嗎?

圖片源自千庫網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論語》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處世方法等。孔子的思想是一個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心是講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華有:“仁”的思想;“禮”的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孝”的思想;天命思想。

一、“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仁包括恭、寬、信、敏、惠。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認為,“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他倡導立足于對人的關心愛護,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

 二、"禮”的思想

“禮”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禮的精神主要體現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禮的最根本的精神內容,“恭”是對人的莊重和順,“敬”是對人嚴肅真誠,以禮相待。在孔子的觀念中,“正”就是合禮,“割不正,不食”,沒有禮就無以立身成人。孔子主張以禮義來規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認人欲的存在和滿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強調以禮節欲,克制欲望的膨脹,達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

三、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在實際運用中:時常變通,因地、因時、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認同最高標準——“中”。變通是手段,穩定是目的。注意避免“過”與“不及”,認為“過猶不及”。如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強調不可則止。處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動突破質的規定。倡導無可無不可。同時也反對不講原則,“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間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四、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創私人講學的教育家。

  • 教育物件:他主張“有教無類”。
  •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養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作為目的,認為“學而優則仕”。
  • 教育內容:“六經”(或“六藝”),以“文行忠信”作為施教的主要內容,排斥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視體育教育,講美育。
  • 學習規律:要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學”與“思”的關系。
  • 教育方法:注重啟發、誘導,強調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討論,教學相長。“當仁,不讓于師”。

五、“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孝”指尊敬順從父母,“悌”指尊重兄長,是中國古代處理家族內部兩大關系的基本要求。孔子認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禮,二要真情實感。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對其學生所講的孝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無違,即絕對地服從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錯了,也要好言相勸,勸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顏悅色的順從父母。其二是“敬而能養”。孔子認為只是在生活上贍養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質。其三是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體現著仁,貫穿著禮,他要求人們對待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其孝道有局限性。

六、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強調天人合一,主張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重要的一點:遵循自然規律,保持樂觀,將天道運用于人道,承擔起社會責任。贊成敬鬼神,對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源自網路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