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條妙法 鑒別他人內在人品
《論語》記載,當樊遲問孔子,什么是智慧時,孔子回答說:“知人”。
知人是與人打交道的依據,也是一門極為高深的學問。孔子曾說:“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可見善于了解人、識別人確非易事。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治國理政,都不能不知人。知人雖然很難,但不是沒有辦法。孔子是怎么知人的呢?
視其所以:看他的言行
認識一個人,先看他的言談和行為如何。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不懂得分辨別人說的話,就不可能識別人。
認識一個人,不僅要看他說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比如說,孔子的弟子中,能言善辯的子貢,以其卓越的經商、外交才干,經常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而不善言談的顏回同樣以好學求仁的力行得到了老師的極高評價。
如何評判一個人,最直接的,就是先以平時都能看得到的日常言行來進行判斷。不過,如果一個人平時的言行,看起來很好,或是很壞,姑且留下一個初步印象,但還不能下結論。第一個層次強調對行為要以實際所為評價為主,動機考察為輔。
觀其所由:看他的做事方法
我們要留意看看,一個人為了達到目的是否行正道,還是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我們平常說的“心術”正不正就與此有關,方式方法就是“術”,術也就是心的表現,透過術便能看到心。
觀其所由,即看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最初動機和目的,采取的是什么手段。大家都想發財,有的靠連累他人的手段,有人靠物美價廉的產品,手段大相徑庭,人品高下立判。
所謂的“觀”,是站在高處,由此觀彼、從近看遠,有一種全盤把握的意思,把握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知道它是怎么一步一步衍生出來的,是不是步步都合理,所以“觀”可以觀出“所由”,知所從來。這是第二個層次。
察其所安:看他的喜好
上面說的都是人有想法,想做事的時候。在什么想法也沒有,很休閑的情況下,我們怎么觀察一個人呢?這就用到第三句話:察其所安,即看他的業余愛好是什么,或者說在他很放松的情況下,他都喜歡做些什么。
愛因斯坦曾說過,人和人不同之處在于業余時間。的確如此。上班的時候大家都差不多,按部就班做工作,看不出有多大的差別。但一到業余時間,這是自己完全自主的時間了。他是用在學習充電上?還是用到喝酒交際上?還是用到打牌麻將上?處理業余時間的不同方式,折射出不同的抱負,決定著不同的人生。
可以說,在其所安之事上,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為人。
說深一點,比如有些人,災難捐款,眾人皆捐,他亦捐之,卻是環境與時勢使然,內心并不很樂于做,也不反感,其慈善之心非一貫的,非“安”于此。察其所安,實際上是看一個人的心承載在什么東西上能使他快樂。這樣你就能看清一個人的內在人品了。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達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考察他安心干什么,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電影《教父》中,就有這樣一句臺詞:“在一秒鐘內看透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注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圖文:易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