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不是陰曆,是科學合理的"陰陽合歷"!

 

壹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精確歷法的國家

秦漢之前,中國已經有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等歷法。西漢初期,國家根據中國上古的“太陽歷法”和“太陰曆法”,總結歸納出了可以同時計算太陽和月亮及其星象周期運動的陰陽合歷“太初歷法”。

從此,中國人開始正式使用非常科學合理的“陰陽歷法”至今。實行太初歷法至今的兩千多年時間中,我國的天文歷法對本國、對東亞諸國的醫療、養生、數學、物理、文化等產生過非常重大的影響。

我國的歷法,通常都叫做“夏歷”,是“華夏歷”的簡稱。西曆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采用了西曆為中國紀年時間,從此以后中國歷法就被人們訛傳為“陰曆”,或叫”農曆“。

但是稱呼夏歷為“陰曆”這是非常錯誤和不科學的,因為夏歷屬于陰陽合歷——是朔望月、回歸年的有機統一。定節氣明了四季,定朔望以合天象,定冬至以至歲時,置閏月調和朔望月(白道)和回歸年(黃道)之間的差別。

夏歷又稱之為黃曆,因為相傳華夏之歷法制定于軒轅黃帝時代。黃曆還有一個俗稱叫皇歷,因為夏歷是每年古代官方(皇家)頒發的歷法,是一種很實用的歷法。

貳 科學實用的陰陽合歷,夏歷是華夏的瑰寶

有人認為夏歷起源于孔子傳述的《夏小正》,這是一部以中原地區為坐標,觀察季風和物候的變化關系的獨特的農事活動的歷法,所以稱作農曆。

據《夏小正》記述:每15天氣候一小變,90天為一大變。而農曆一年以春夏秋冬的四次變化為特征,周而復始,迴圈紀年。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等都是節氣的名稱,大雪、小雪、芒種等則是物候風候的記述。

夏歷這種二十四節氣的陰陽歷法乃是中國古人的獨創,是華夏古文明智慧的結晶。夏歷推行后,陰陽包括十天干,十二地支,互相組合形成六十個基本單位,一個單位代表一個年﹑月或日。

干支歷從軒轅黃帝元年算起,以六十年(一甲子)為一個周期,迴圈紀年。直到現在,還在廣泛應用。

叁 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忠實的繼承者。

道家至今所用的就是黃帝紀年歷法,直至今日守護著夏歷,過中國年。

在夏歷里,一年的分隔是以立春節氣為標志。這是根據周代的歷法,以立春節氣作為新一年的伊始。比如,西曆2018年至2019年期間,是夏歷的戊戌年(狗年)、黃帝四千七百一十五年;從2019年的立春之后,才到夏歷的己亥年(豬年)、黃帝四千七百一十六年。

中國人應該尊重自己的歷法,不要僅僅將其委瑣在“農業”范疇內,這多少有些妄自菲薄,文化不自信。因為,夏歷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歷法,不僅科學實用,更代表了優秀燦爛的華夏文明。

圖文:周易面相大叔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