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建筑與敬天文化

北京天壇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是明、清兩朝皇帝進行祭天活動的禮儀建筑,整個面積比紫禁城還大四倍。天壇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建筑技藝表現出傳統的中國人對天的崇敬。

天壇主體健筑都為圓形,象征天圓;主要殿頂為藍琉璃瓦,象征青天。天壇辟有六座天門,主要建筑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等用丹陛橋連線。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長60米,寬29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升高,象征此道與天宮相接。

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祀天大典之地。圜丘為三層,每層九個臺階,從各層臺面到登壇石階、石欄板和望柱等數目,均采取九的倍數。因為九是“陽數之極”,通過對“九”的反復應用,以強調天的至高無上地位。

站在圜丘高壇上,四野開闊,使人似乎手可觸天,腳可離地,仿佛在天上行走。站在圜丘壇的天心石上說話,雖然只用了很小的聲音,卻可以產生很大的回音,使人感受到“人間私語、天聞若雷”。

祈年殿,是舉行祈谷大典的地方。其結構采用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這座三重檐逐層向上收束成傘狀的圓形宮殿,金碧彩繪,高8米,直徑2米,雄偉壯觀,給人一種拔地擎天的氣勢。

祈年殿的深藍色琉璃瓦頂,與淺藍的天空形成對比,更顯示出天的澄清、明朗;而天的澄明,又使得祈年殿的外輪廓虛實相生。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仰望祈年殿,都會使人感到盡善盡美。

殿內大柱及開間,分別寓意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十二時辰及周天星宿等,使人步入壇內如踏祥云登臨仙閣;跨出祈年殿的大門,順甬道往南望,門廊重重,天地渺然雄渾,似極目無盡,如在天界。

天壇以寧靜深遠而著稱,其意境美主要體現在高、圓、清等幾個方面。高,即崇高,表現天空的遼闊高遠,表現“天”的至高無上,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如祈年殿比紫禁城太和殿還高出三米;圜丘壇四周設定低矮的壝墻以襯托主體建筑的崇高;祈年殿和圜丘壇的整個外輪廓直接與天空連線,仿佛高入云霄。

圓,不僅指外形的圓,更是一種祥和的象征,蘊含著宇宙萬物,迴圈往復,周而復始,體現“天行健”的精神。不僅位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都是圓形,每一個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圓,使建筑中圓的擴充套件與穹隆形的天空成為一個圓容整體。

清,是一種高清的境界,為清新、清真、清妙、清遠、激濁揚清等。如天壇的基本色調整體是青色,不論是天空、樹林,還是琉璃瓦都屬于青色,與蔚藍的天空相協調,樹木和大面積的植被枝葉蔥蘢,生意盎然。

天壇的建筑設計,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于一爐,成功地表達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傳統的中國人信神敬天,感恩知報,懂得善惡有報的因果關系,使得中國成為禮儀之邦、文化之邦。

文:智真

源自:看中國(原文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