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獬豸
獬豸(拼音:xiè zhì,又稱獬廌、解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其外觀似羊,全身長有濃密黝黑的獸毛,雙目明亮有神,頭頂正中有長獨角。
一、獬豸的外貌形態
獬豸究竟是什么樣子?在中國古代, 獬豸也稱廌、解廌、解豸等,從史籍記載來看,關于獬豸的說法不下四種。
第一種說法為“似牛”——如許慎的《說文解字》:“獬豸,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薦,獸之所食草,從廌從草。古者神人以獬豸遺黃帝。黃帝曰:何食?何處?曰:食薦。夏處水澤,冬處松柏。”東漢楊孚所撰的《神異經》:“東北荒中有獸,如牛,一角,毛青,四足似熊,見人斗則觸不直,聞人論則咋不正,名曰解豸。”
第二種說法是“似羊”——如《后漢書·輿服志下》:“解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南北朝時期梁元帝蕭繹撰寫的《金樓子·興王》:“常年之人得神獸若羊,名曰解豸。”漢代王充的《論衡·是應》:“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圣獸,助獄為驗,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
第三種說法是“似鹿”——《漢書·司馬相如傳》“弄解廌” 顏師古注引張揖曰:“解廌,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罰得中則生于朝廷,主觸不直者,可得而弄也。”
第四種說法是“似麟”——《隋書·禮儀志》引蔡邕曰:“解豸,如麟,一角。”《說文解字》:“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從鹿其聲。”獬豸的形象,似牛、似羊、似鹿者,形似也。而如麒麟者,神似也。麒與麟同類。《史記·司馬相如傳》注引張揖云:“雄曰麒,雌曰麟。”麒麟似鹿,廌亦為鹿屬。兩者均長著獨角,觸不直而主公正。麒麟則如《說苑·辯物》所謂“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踐,位平然后處。”
由此可見,獬豸是一種形如牛、羊、鹿、麟之類的動物,其特點是獨角,其秉性是正直公正。
二、獬豸為中國司法鼻祖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擁有辨別是非、公正不阿的本能,它怒目圓睜,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代名詞,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個叫壬里國的臣子,與另一位叫中里繳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為案情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廌”,即神獸獬豸,來聽他二人自讀訴狀。結果壬里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于是,齊莊公判決壬里國勝訴。
漢代學者楊孚在其專著《異物志》中,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別曲直。見人斗,觸不直者。聞人爭,咋(ze音責,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說,獬豸能別曲直,見到有人相斗,它會用犀利之角觸去理曲之人;聽到有人相爭,它會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
東漢時期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獄的傳說: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皋陶敬羊”。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治獄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皋陶決獄明白,執法公正。遇到曲直難斷的情況,便放出獨角神羊,依據獬豸是否頂觸來判定是否有罪。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稱“獬豸冠”。
三、獬豸文化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fǎ”,而“廌zhài”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灋fǎ”到“法”,“廌zhaì”字雖然已被隱去,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國法律傳統文化并沒有隨之消失。直到今天,在法學的殿堂,在法院的門口,我們常常看到它的代表法律、代表公平、代表正義的身影。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頭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在民間,獬豸作為正義的象征,它給民眾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是其他動物無可比擬的。用獬豸來鎮邪、驅邪的行為,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如今天隴上一 帶的居民,將獬豸形象刻在鎖子等器物上震懾邪魅。這些器物上鍥刻的獬豸,銳角前突,弓首翹尾,躍躍欲試。除了頭頂上的主角之外,為了突出其觸邪的威力,還將項背部的鬢毛化作利角,刺向不同的角度。這種獬豸造型,既突出了獬豸無所畏懼、對抗邪惡的 剛直個性,也折射出普通民眾對獬豸勇敢、力量的肯 定和推崇。
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