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色彩是哪一種顏色?
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世界,不同的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色彩。這些色彩帶給人的不僅是表面的視覺感受,還承載著民族或國家的歷史底蘊與傳統內涵。不過,在當今現代化了的人文環境中,真正的傳統雖然與大眾的普遍認知似曾相識,但又有所不同,其中不少甚至大相徑庭。由于各地傳統色彩豐富多樣,種類龐雜,在一篇文章中實難盡述。因此,本文只針對讀者們比較熟悉的幾種顏色略微舉例,并與大家一同探尋這些色彩的奧妙。
五德與五色
在現代中國人的觀念里,談起傳統色彩,很多人可能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紅色。不少人認為紅色是喜慶的顏色:人們結婚時會在房屋裝飾大量的紅色,新郎、新娘都穿紅色的婚服;過年的時候,人們會在紅紙上寫春聯;各類慶典也都習慣于做成紅色基調的……且拋開紅色政權出于政治原因對所謂「中國紅」的宣傳不談,在許多人的腦海中,紅色仿佛被賦予了極為正面的內涵,他們確實認為紅紅火火就是大吉大利的傳統象征。
然而,如果研究一下中國的古代文化就能發現,中國傳統的三教中,無論是中正平和的儒教、清靜無為的道教,還是四大皆空的佛教,都與現代這種極具視覺刺激感的大紅色格格不入。中國自古以來各個時代的色彩基調或莊嚴,或平和,或古樸,或高雅……但都不會如此激烈刺眼。中國人內斂的民族性格與炫目的大紅色相比,給人的感受可謂天淵之別。
那么,到底什么顏色才是中國的傳統色彩呢?
這里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在五行理論基礎上提出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說,叫作「五德終始說」。不過,盡管在歷史上影響巨大,但今天可能很多人根本就沒聽說過。
「五德終始說」里的「五德」是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所代表的五種德性,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而「終始」則表示「五德」周而復始迴圈運轉的意思。此學說最為著名之處,在于它從五行生克的角度對朝代的更替進行了解釋,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根據這一理論,一個朝代之所以能統治天下,是因為得到了上天賜予的五德中的一德,統治者因為此德而受命于天,所以才能成為天子。而當其德逐漸衰弱,朝代便難以繼續維持統治,這時就會有下一朝出現,持有五德排序中的下一德,取代原來德行衰弱的舊朝。
舉個具體例子,鄒衍認為:「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昭明文選》李善注引)按照五行生克來講: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所以每朝都取代了前一朝。到了后面,秦始皇一統諸國,便是以水德君臨天下。按鄒衍的理論,周為火德,因此到了秦朝,就是水克火。
隨著歷史的發展,后面又出現了以五行相生來承接前朝的理論,然后又有其它建立在生克理論基礎上的變體理論……由于和本文所探討的重點關聯不大,就不多講了。
「五德終始說」在歷史上被廣泛承認,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歷代官方都會正式討論并確定其德運,昭告天下。這是因為,即使某方勢力能以強大的武力推翻前朝,但如果不能證明自己擁有必須的德性,乃是受命于天的正統,也難以服眾,無法長久,所以它也是這些朝代闡釋其統治合法性的基礎理論依據。元、明、清三朝官方雖然不曾正式宣告其德運屬性,但從明朝開始的皇帝都稱「奉天承運皇帝」,也是源于這種思想。
不同的朝代對應著五德之中不同的德性,而傳統文化里的金、木、水、火、土這五行,在色彩上分別對應著白、青、黑、赤、黃這五種顏色,因此,不同朝代所尊崇的色彩也就各有不同。像前面所述,秦滅周,認為是順應天道,以水克火,而水所對應的顏色是黑色,秦朝便以黑色為尊,那么秦朝皇帝穿的朝服就采用了黑色。《史記・秦始皇本紀》也左證了這一點:「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同樣道理,唐玄宗李隆基在《封泰山玉牒文》里寫道:「天啟李氏,運興土德。」從中就能看出,唐朝是土德,因此唐朝崇尚黃色。不過,崇尚黃色卻不意味著家家戶戶誰都能穿黃衣服。恰恰相反,作為皇室專用的色彩,民間是不允許穿的,否則豈不成了「黃袍加身」?
在崇尚火德的朝代里,服飾的顏色就有赤色的,但是由于中國古代染色工藝的特點和對刺眼色彩的排斥,古代的赤色完全不同于今天刺眼的大紅色。嚴格說來,古語中的絳、赤、朱、丹、紅、緋、茜等色都是不同的顏色,傳統赤紅在色澤上要暗淡柔和一些,相對容易讓人眼接受。以明清皇宮為例,宮墻上的朱砂紅其實是介于橙色和紅色之間的一種顏色,而且色澤更灰,并非現代的大紅色。同時,如果崇尚火德之赤,那么就不是誰都能隨便用的了。試想一下,平民百姓能穿和皇上同樣顏色的衣服嗎?所以,與其它朝代相比,對這種色彩的限制就更多了。
舉個例子,明朝官方雖然不曾正式昭告天下其德運屬性,但在不少公文中也都談到了明朝是以火德立朝,比如明初大臣劉辰在《國初事跡》中,就有「太祖以火德王,色尚赤」的明確說法。明朝在色彩上崇尚火德之赤,因此不得濫用。紅色系按色澤的區別被劃分為多種不同的紅,對使用的場合與階層都有詳細的規定。民間是禁止使用正赤色的,普通平民想用紅色只能使用桃紅之類較為淺淡的顏色,在少數重大儀式上才能根據情況放寬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紅」與現代中文中的「紅」并非同一概念。東漢的《說文》里有解釋:「紅,帛赤白色也。」也就是說,古文中的「紅」其實是一種粉紅色,而不是今天人們印象中的紅色。不過,為了便于現代讀者們理解,筆者在后文中仍然按照現代人的觀念,將絳、赤、朱、丹等色統稱為紅色。
另外,從更高層次看,歷朝歷代下世書寫歷史,留下文化,各朝所帶來的文化本身來源就不同,所體現的色彩自然也不一樣,這也是傳統色彩多元性的表現。因此,五德與五色理論只是世間一定層面的解釋,而并非根本。
(待續)
文:Arnaud H.
源自:看中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