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神獸——蠱雕
蠱雕又稱纂雕,是一種似鳥非鳥的食人怪獸,樣子像雕,頭上長角,叫聲像嬰兒的哭啼聲,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怪獸。
據《山海經·南山經》記載,區吳山往東五百里,就是鹿吳山,這是一座非常荒涼的山,山上山下都不生草木,但卻有很多黃金和玉石。澤更河就是從山谷中發源的,它最終南流注入了磅水之中。磅水河里有一生古老而神秘的水怪,它就是蠱雕,獸身鳥首,背有羽翼,頭上有角。是一種吃人的水中怪獸。每當襲擊人畜的時候,它還會偽裝自己,發出嬰兒的叫聲。
蠱雕的體形特征
蠱雕的前半身是魚鷹的形貌,后半身則為魚類。從頸部下方開始,由羽毛過渡到鱗片,胸前伸出單片魚鰭。蠱雕的身體結構和鮭非常像,從胸鰭上方的肩胛骨上長出分支,形成翅膀的骨骼。而頭骨上有兩個骨枝凸起,外面套著一層螺旋狀角質,內部中空。
蠱雕身體笨重,頭部偏小,雙翼展開的長度超過身長,肌肉強勁有力,爆發力很強。蠱雕的翅膀收起來的時候緊貼身體兩側,羽毛與鱗片同色,有防水功能,能和魚身融為一體。蠱雕飛行能力較強,但沒有腳,不能在岸上停留,而且身體必須保持濕潤,所以不會離開水域太遠。
蠱雕的生活習性
蠱雕為肉食動物,平時會捕食水中的魚類和貝類,和鮭一樣在夜間捕食。它們的叫聲音調較高,尾音揚起,像是嬰兒啼哭。蠱雕一般不會攻擊人類或相對大型的動物,但在食物比較匱乏的季節,它們會長時間潛伏在河岸邊的草叢或河床上的細沙里,一旦有人或動物路過,就飛撲上去,攻擊獵物脆弱的部位,一擊致命。成功之后,它們不會立即享用獵物,而是將沉重的獵物拖進水中藏匿起來,作為糧食儲備。
跟《山海經》中其他的異獸一樣,蠱雕也是一個“四不像”的集合體。據傳言蠱雕喜歡生活在玉山之上,它們棲息的地方往往有很多玉石。所以古人都將蠱雕當做是發財的指南針,只要在野外聽到了類似嬰兒哭泣的聲音,很多人就會不顧性命地追尋過去,因為這意味著可能會發現許多價值連城的玉石。
不過蠱雕也絕對不是好惹的,傳言許多人在尋找玉石的過程中都被蠱雕給吃掉了,只有少數幸運的人才能存活下來。據說歷史上著名的玉石夏后氏之璜(與和氏璧齊名)就是在一只雄性蠱雕棲息的巨石之下被發現的。而這塊小小的夏后氏之璜竟然價值二十座城池!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人寧死也要去追尋蠱雕蹤跡的原因。
戰國墓穴中的黃金怪獸
1957年,考古隊在陜西神木發現了一座戰國時期的匈奴墓穴,其中一只高11.5厘米,寬11厘米的“黃金怪獸”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因為它的造型實在是太奇特了,整體看起來像是一只大鹿,但是長著鷹嘴,頭上有角。據說墓主是一位匈奴王族,有極高的身份和地位。而這種獸身鳥獸的怪物,正是《山海經》中記載的澤更河中的上古水中怪獸蠱雕。
這一發現可以從側面證明,早在戰國時期,匈奴人已經知道“蠱雕”這種怪獸的存在,而且把它作為鎮守墓穴的神獸,看守亡靈的使者。不過至今為止,這樣形狀的文物也就出土了這么一件,屬于絕無僅有的存在。
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