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 談談中國那些古老的辟邪之物

從古至今,趨吉辟邪是一個被人關注的話題。即便在中國大陸,人們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你看那些高門大廈前的神獸,脖頸上的玉佩,房間內各種特殊的飾物,那都是人們在求得這些有著特殊內涵的物品給自己帶來平安和吉祥。

在本次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看,上古時期人們找到的只是辟邪用的專用符號。從出土文物看,在部落之間,所使用的辟邪符號也有很大差異。而到了商周時期,辟邪的器物開始具體化、形象化了。

饕餮(龍的一個兒子),它的惡行被先民們發現了,并把它定為邪惡的根源。他們認為,饕餮是蚩尤的惡魂,生性就貪婪兇殘,時常吃人,人們都很懼怕它。為了避免被饕餮傷害,人們把它印刻在青銅禮器上。每逢祭祀時,便將鐫刻著饕餮的青銅禮器放入火中炙烤,放在煮沸的水面上蒸煮,讓其備受折磨,從而不敢再危害人間。

幾百年之后,赑屃代替饕餮成為新辟邪之物出現在漢朝。赑屃也是龍子之一,長相類似于龜,只是生有兩排尖利的牙齒。它天生喜歡負重。

相傳赑屃曾背負著三山五岳,但性格暴躁,肆意翻弄江河湖海,導致蒼生受難。后來大禹治水之時收服了赑屃,并命其疏通河道以贖所犯的惡行。當大水被治之后,大禹擔心赑屃再次興風作浪,便用一塊通天石碑壓住了赑屃,讓其無法輕易活動。大概是人們看到了赑屃忍辱負重、任勞任怨的表現,并一改從前的惡行。從而把對它的約束和制裁,變成了對它的依賴和信任。到了東漢,赑屃便成為辟邪之物。很多日常用品都是赑屃的造型,比如水壺、爐灶等。人們還將其做成配飾佩戴在身上,以其威武兇猛的形象驅避兇惡之物。

我們看到,先民們在不斷的發現和建立新的辟邪之物,讓人們感到神在眷顧自己,時刻在保佑著自己,從而產生一種安全感。神獸從內涵上的轉變,把人們的眼光引向了更為廣闊的世界。辟邪之物也開始多元化起來。各種各樣的有著辟邪功用的器物,源源不斷的溶入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之中。

我們就舉幾個大家貼的最近的、有代表性的幾件東西說起──

銅鏡

銅鏡,是中國人從古至今都相信有效的一種辟邪工具,人們認為所有妖魅在銅鏡面前都無所遁形,這個觀念延續了幾千年。東晉葛洪曾提出,除了人之外所有物體,包括植物、動物、石頭等都可以修煉成精,它們跟鬼魅一樣可以幻化成人形來迷惑凡人,但卻不能在鏡子面前偽裝。這些妖精鬼怪只要被銅鏡照到就會現出原形。于是,銅鏡就成為辟邪的器物。中國神傳文化中的“照妖鏡”,也就由此而生。

在歷史的很多角落里都能看到銅鏡的身影,征戰沙場的將士們的盔甲上,前后有兩面銅鏡,被稱為護心鏡。它的用處不僅僅是用來保護自己不被武器所傷,還有一個效用就是避免被妖精鬼魅所害。而銅鏡在民間也隨處可見,人們習慣把銅鏡裝置在建筑物的大門頂端,有驅邪鎮宅之功用。

不過,不是所有地方擺放銅鏡都可以辟邪,據說將銅鏡或玻璃鏡放在室內不但不辟邪,反而會招來邪靈。因此,人們會在室內擺放另一樣辟邪物件──桃木。

桃木

桃木一直以來是中國人眼中最好的辟邪之物,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寫到:“桃味辛氣惡,故能厭邪氣。”在民間有許多關于桃木辟邪的傳說,流傳最廣的出自《說邪·續世始》。

傳說在東海東少山上住著兩位神仙,名叫神荼和郁壘,他們是專門驅趕游魂野鬼回鬼域的神,把守著鬼域大門。只要有鬼魂在夜間出去害人,就會被他們抓住,并用桃木杖抽打,被抽打過的鬼魂會永世不得超生。鬼怪都忌憚兩位仙人的桃木杖,見到后便退避三舍。此后,桃木便被民間用來辟邪。

除了神荼、郁壘的傳說,桃木辟邪還有其它很多不同說法。有書記載,后羿被桃木棒擊殺,死后被封為宗布神。宗布神是專門捕殺惡鬼的仙人,他牽著一只老虎坐在桃樹下,負責檢驗來往的鬼魅,宗布神會指揮老虎吃掉惡鬼。至于為何一定要在桃樹之下檢驗鬼魅,這其中又有一個故事。相傳當年夸父追日,渴水而死,他死之后將手杖扔在大地之上,變成一片桃林。方便后人吃桃解渴。夸父象征著強大的征服力量,所以由他手杖幻化出的桃林也有了驅鬼辟邪的作用。

正因為有了這些遙遠古老的神的傳說,人們才將桃木視為神物,并將桃木加工成各種各樣的辟邪物件留在身邊。在諸多桃木制品里,最著名也是最常被人提及的,莫過于桃木劍。桃木劍常被視為斬妖除魔的法器,百姓將桃木劍懸掛在臥室床頭或是正對大門的墻壁上,就可防止妖魔鬼怪侵擾。

民間流傳的辟邪方法

除了安置一些辟邪之物外,民間有很多自制的辟邪方法。比如,將斧頭作為鎮宅的辟邪之物;有些地區的人會用一塊紅布或黑布包一些朱砂或雄黃戴在脖子上辟邪;也有人會將在茶水里浸泡過的紅繩戴在手腕上辟邪。不同民族、不同地區,辟邪方法也千姿百態,不過有一種辟邪方法卻是通用的,那就是請佛來辟邪。

除了帶有宗教色彩的辟邪方法,還有一種簡單而且容易實現的方式。父母將自己佩戴過的東西贈與孩子隨身攜帶,不管是首飾還是皮帶、衣服、領帶等都可以。據說關系和睦的父母的貼身之物具有盛陽之氣,再加上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之情,就足以讓一切妖魔鬼怪望而卻步。不過經常吵架、關系不和的父母的貼身之物反而對孩子有害。

源自:看中國(原文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