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兒子接連死亡 觀音薩菩入他夢揭真相

清朝時期,傳出了一戶王姓人家接連喪生九個兒子的悲慘訊息,特別的是,這戶人家向來供奉觀音菩薩。因此想必許多人聽聞此訊息都感到不解,并開始懷疑:難道信奉神佛得不到保佑嗎?幸好,后來觀音出現在他們的夢境中,告訴他們事情的真相,才讓人恍然大悟……

這是一則發生在歸安(今浙江湖州市)菱湖鎮的故事。據悉,當地的首富王家的主人翁從二十歲開始,接連生了九個兒子,但是,一個又一個都是頑劣蠢才。王家人雖然在教子上用心良苦,但是毫無成績可言,心中很憂傷,但卻又討教無門。然而,后續他們家卻發生了一連串令人瞠目結舌的意外事兒。

乾隆間有一年大旱,稻糧無成,老百姓都餓得面黃饑瘦。富翁拿出家產賑濟,救活了許多人,不過家產用光了,家業也因此中落。

過了不久,王家主人的大兒子得病死了。接著二兒子也不行了。不到一年功夫,九個兒子一個連一個天折,竟然一個都沒能活下來。王家夫妻兩人哀傷悲憤之極,神情恍惚,若癡若呆。

他們一向在家中供奉觀音大士,因此他們在兒子們接連喪生后,寫下哀怨的告疏,在堂中佛像前焚燒。那天晚上,他們就夢見觀音菩薩告訴他們說道:“你們以前所生的九個兒子,是九個魔頭,都是敗家子。因為你家祖輩有隱惡,他們都是來敗壞你的家業的。因為你積了大陰德,傾盡家財賑濟貧弱,功德浩大,天帝特地下令收回這幾個魔鬼,將另派文曲星降生你家,以振興你的家業。如果你們能更加努力修善,二十年后,文曲星將在你家降生。不要埋怨不滿!”

夫婦兩人醒來后,才驚覺彼此竟然作了同樣的夢!從此以后,夫婦二人更加念茲在茲作善事,扶危救困,生怕做得不周到。不久,妻妾幾人先后都懷孕了。幾年之間又得了五個兒子,個個喜讀書,而且有文才,在學界很有好聲譽。到了孫輩,出了王以銜、王以铻兩個進士,兄弟翰林揚名朝中。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恩科會試前,曾有一對燕子把巢筑在王家的燈籠上,太夫人見到后高興地說:“燈上做巢,這是登科之兆。”這年春天會試揭曉,王以銜獲中第二名,而其同父異母弟弟王以铻則高居榜首,即為會元。傳報喜訊的人擬將泥金喜報懸掛在中柱上,太夫人急忙阻止道:“這地方留著貼狀元喜報,不要占了。”等到殿試唱名畢,王以銜真的被點為狀元。

王以銜這個狀元得來不易。主考官左都御史竇光鼐擔任浙江學使時,對當時諸生中的二王很賞識。此次會試二王兄弟倆高居一、二名,一時落第者間傳出的謗言四飛。當權的大學士和珅,對竇光鼐剛直不曲從自己,甚至揭其陰私,一向懷恨于心。這時和珅聽到謗議,覺得逮著機會了,便乘機進讒言,說竇光鼐曾多次出任浙江學政,來自浙江的兩兄弟考生包攬一、二名,此榜必定有私。

和珅指責竇光鼎收了王以铻、王以銜的賄賂,向他倆泄露了試題,證據就是他們的試卷中,都同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語。

其實,竇光鼎本人從政的經驗,對“民之所好好之”感觸良深,在講學中解析深刻。后來他任會元主考官時,就以“民之所好好之”命題,結果有兩份卷子的論述深得其心,原來是王以铻、王以銜的答卷。這也是為何二王的答卷中都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語的背景。

竇光鼐平素剛直敢言,得罪過不少人,于是附會攻擊者甚眾。但竇光鼐不畏人言,堅持“只論文章,何問籍貫”的主張,不肯更動。

乾隆帝受了和珅的話攪動,心中升起疑慮,下令派出禮部尚書紀曉嵐等大臣對王以铻、王以銜的試卷進行復查“磨勘”。換言之,就是對考卷逐字逐句挑毛病,并且降了竇光鼐的職。復查結果出來了,第一名的王以铻受到懲罰,不準參加殿試,只能回鄉讀書。

雖然王以銜可以繼續參加殿試,心情卻大受影響。見到竇師因為此事獲罪,弟弟被放逐回鄉,郁郁不得志的王以銜在考場上僅以淡墨書卷,草草出場,對及第并不抱奢望。

恰好,和珅館中的教師這一年也中了進士、參加殿試。和珅特地囑咐他在殿試那天,必須以淡墨書寫考卷,如此方可獲得狀元。

當和珅拿到王以銜的淡墨考卷時,以為必是自家館師的卷子無疑,就置于一甲中。唱名那日,乾隆帝看到這份淡墨書寫的卷子感到疑惑。

這時和珅在一旁美言推薦說:“此人以淡墨書卷,能夠表現出這般端莊雅潔的水準,比起濃墨者難上加倍,必定是學養深厚之士。”

乾隆帝接納了他的意見,就把這份卷子定為狀元。等到解開彌封唱名,卷子的主人竟是王以銜。皇上看著和珅厲聲說道:“他被選為狀元,這也是竇光鼐所為的嗎?”

這時和珅緊鎖雙唇,連氣都不敢喘。于是竇光鼐的冤情大白,蜚短流長也頓然止息。

上天謀定的事,小人亂不了;小人的算計,反而都在上天謀定中。六年后,王以銜的弟弟王以铻,受恩召入了翰林。

這樣看來,這個王以銜,就是文中開頭提起的觀音大土說:“二十年后,文曲星將降生在你家”的文曲星了。

這位王以銜自嘉慶五年(1800年)起,連續六年擔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從此往后,連連參與考官事務,從鄉試到會試。凡是他主持的試事,都能平正通達,深得學子敬愛和嘉慶皇帝器重。為人坦蕩渾厚的王以銜,終日無戲言,平生不論人之過,視天下人無一非君子,是世人口中的“長者”。道光元年(1821年)調任禮部右侍郎(正二品)。 

資料來源:《坐花志果》、《香飲樓賓談》、《清宮軼事》、《清碑傳合集》,《廊潛紀聞》、《清代科舉考試述錄》

文:泰源

源自:看中國(原文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