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歧路亡羊”暗藏什么大道理?
圖片源自Pexels
成語“歧路亡羊”典出《列子·說符篇》,講述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主張“為我”與“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等思想的楊子(楊朱),在知道鄰居走失了羊之后,所衍生出的相關事情。“歧路亡羊”又可作“多歧亡羊”,主要意思是指:岔路很多,導致走失了一只羊,也比喻事理繁雜多變,求道者誤入迷途,而終無所成。這一則成語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歧路亡羊
楊子的鄰居丟失了一只羊。這位鄰居帶領多位家屬親友去追尋,又請楊子的童仆幫忙追尋。楊子問:“丟了一只羊。為什么要這么多人去追呢?”鄰居回答說:“岔路太多了。”
當大家回來后,楊子問說:“找到羊了嗎?”鄰居回答:“沒有追到,羊還是跑掉了。”楊子問:“怎么會讓它跑掉了呢?”鄰居回答說:“岔路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是從哪條路逃跑的,所以只好回來了。”楊子聞言,臉色大變,很長時間不說話,整日失去了笑容。楊子的學生覺得奇怪,變問老師說:“羊是不值錢的牲口,又不是您的,您為何要變得不說不笑呢?”楊子不答,學生不知道楊子到底是何意思。
楊子的學生孟孫陽從楊子那里出來,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孫陽一同去謁見楊子,心都子問楊子說:“從前有兄弟三人,在齊國和魯國一帶求學,向同一位老師學習,把關于仁義的道理都學通了才回家。他們的父親問他們說:‘仁義的道理是怎樣的呢?’老大說:‘仁義使我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聲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說:‘仁義使我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說:‘仁義使我的生命和名聲都能夠保全。’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認為他們三兄弟到底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楊子回答說:“有一個人住在河邊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劃船擺渡為生,擺渡的贏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帶糧食向他學泅渡的人成群結隊,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幾乎達到半數,他們本來是學泅水的,而不是來學溺死的,而獲利與受害這樣截然相反,你認為誰是正確誰是錯誤的呢?”
心都子聽了楊子的話,默默地同孟孫陽一起走了出來。出來后,孟孫陽責備心都子說:“為什么你向老師提問這樣迂回,老師又回答得這樣怪僻呢,我越聽越糊了。”心都子說:“大道因為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為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并非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上,才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評析
這篇寓言在結構上采取了寓言套寓言的復合寓言方法,從羊寓言引出另兩個寓言。若只選前半部分歧路亡羊寓言,而不選后兩則寓言和最后的議論,就很難領會到其完整的寓意。列子,戰國時期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所以,這則寓言的寓意也與修道、悟道方面的道理有關。
從寓言中楊朱的沉默和關于學泅水的譬喻可以看出,對于如何避免誤入歧途,他心里也是一片茫然。楊子心中的“道”還只是世間虛靜無為的處世之道,不是出世間的修煉之道。
至于心都子提問中的寓言,表面上雖然是在問仁義,實際上卻是把仁義當做獲取名利的工具,并在身和名之間權衡世間的得失和取舍。這種思維方式都是一種負面的思維方式,不是放下世間一切,積極向上、向善,進而提升道德和境界的正面思維方式。這才是楊子“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也未想明白的“歸同反一”根本或本質問題。
源自:看中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