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再好 隨禮都得記住這“規矩”

《禮記》有云:“禮尚往來。”中國是人情社會,最是講究一個“禮”字。逢年過節、親友宴客等,我們都會隨禮、隨份子。關于隨禮的規矩,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老祖宗給我們留下8個要遵循的規矩。

1、知禮不如隨俗

知曉禮節,不如隨俗隨禮。常言道:“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隨禮的規矩風俗,事前要知道。否則,無論是隨多或隨少,都會給彼此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果是和親戚朋友一起隨禮,最好是隨大流,一定不要厚此薄彼,壞了情分。

2、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是利益。不是所有的禮都要隨。對那種品性膚淺、心里只有金錢的人,你隨再多的禮,他們也只想著占便宜,與其浪費金錢,不如趁早斷絕往來。

3、人情堪比債 一代傳一代

人和人的情分就像債務一樣,需要回報維系,一代接著傳一代。人和人之間是相互的。遇到大事,你家有事我來幫,我家有事你來幫。對方隨了禮幫了忙,就欠了人家的人情債。所以到了下一代,也要銘記和感恩,等到對方家中有事,要互敬互助,及時回報,兩家的情誼才能愈發歷久彌新。

4、交市人不如友山翁 謁朱門不如親白屋

與市井人結交,不如和山野老人來往;巴結富貴大戶,不如親近自家親友。

若想有攀附富貴,你隨禮多,對方也會不屑。自家的親友,血脈相連,即使不是大富大貴,也要有禮有節。多和自家親人走動來往,對方必然會將情分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適時回報。

5、一分情 一分禮 一分敬仰不吃虧

隨禮時,既要講情分,也要守禮節,鄭重待之才不會吃虧。隨禮,看是件小事,也是件大事。無論是金額,或是禮節,都要面面俱全。一旦失禮,就會影響自己的口碑,傷了彼此的情誼。你重視周到,對方才會領情感恩,等你有事時,也會不吝回報。

6、禮不可忘 言不可失

禮節千萬不能缺失,說話也不能隨意。沒有誰愿意同不懂禮數、肆意妄言的人,來往深交。隨禮的時刻,通常是對方極其重視的場合,更要慎行謹言。比如,上門隨禮不空手,喜事的紅包要雙數,金額要相同講究。不同的場合,也要說不同的話,喜事多說吉利話,白事多說安慰話,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千萬不可冒犯,失了教養。

7、紅事不請不去 白事不請自來

喜事有主人家的邀約才能去,白事則是接到喪訊就要自發去。一個不請不到,一個不請自來,這就是老一輩約定俗成的人情規矩。

因為紅事,如婚嫁、過壽、喬遷等,大多時間充裕,最遲也會提前十天半個月通知。倘若沒有接到邀請,說明對方覺得情分不夠,或是不想大操大辦,貿然前去,只會徒留尷尬。

而喪葬白事,主人家猝不及防,心中悲痛欲絕,無暇他顧,也是最需要援手的時刻。人逢難處思親朋,于情于理,都要不請自去,代表的是誠摯親近的真心和雪中送炭的義舉。

8、喜不送傘 壽不送煙 喪不后補

喜事不送雨傘,過壽時不送香煙,喪禮的份子錢不能后面再補。

隨禮送禮,是一門大學問,稍有錯漏,就會得罪人于無形。適時周全,討個吉利,圖個彩頭,才能表達情感,加強關系。

比如,喜事時,不能拿雨傘當禮物,“傘”與“散”諧音,不利于對新人的祝福;老人過壽不能送煙,“煙”與“咽”諧音,大為不吉;喪禮如果不能及時前去吊唁和隨份子,要么就請人代為穿傳達,或是在忌日、清明節等特殊日子去祭奠,千萬不能事后再補,既讓人想起傷心事,顯得十分無禮。

圖文:看中國(原文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