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度夏三大要點:藏精、暖腹與避賊風

圖片源自Pexels

古人如何度夏呢?其實,他們與我們現代人一樣,夏天過得豐富多彩,而且也視夏季養生為重,認為若不注重養生,秋冬可能會百病叢生。

古人度夏有三大要點,值得我們借鑒。

其一,藏精

古人認為,農曆五月屬午火,克金;六月屬未土,克水。因此,夏季心火旺,而“肺”金和“腎”水易不足。身體欠佳者,過了一個暑天,會感覺身體愈發虛弱……那么,如何安然度夏呢?古人強調要清心寡欲、夜臥早起。

明《丹溪心法》記載:“人于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

明《檐曝偶談》亦云:“夏至節嗜欲,冬至禁嗜欲。”

我們普通人在夏季的閑暇時光里,也應盡量選擇一些能靜心的活動來充實自己,如茶道、香道、花道、手工編織、繪畫、閱讀、抄經、對弈、彈琴等等。清心寡欲,方能避免消耗過多氣血。

其二,暖腹

在炎熱的夏季,許多人都偏愛那一口涼爽的冷飲,冰鎮啤酒、冰鎮西瓜、冰激凌等,古人亦不例外。

早在唐代,人們就已會用蔗糖水制作“冰棍”。

宋朝的冷飲極為豐富,到了夏天,人們不僅能喝到冷酒,還能品嘗各式各樣的冷飲,甚至已有了刨冰。

至元代,元人在牛奶中加入冰塊、蜜餞和果醬,制成“冰酪”,這便是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明清時期,冰鎮飲食已在尋常巷陌中盛行,盛夏之時,諸多小販挑擔沿街售賣“涼水”,其中還新增了楊梅、桃子,素有“冰楊梅”、“冰桃子”之稱。

故而,早在古代,便有人提出不可貪食“冷飲”的勸誡:

夏冰僅可用于映照飲食,不可敲碎食用。若入腹,冷熱相搏易致病。——元《三元延壽參贊書》其意為適度消暑,僅使冰塊為食物傳遞些許涼意即可,切忌直接入腹,否則冷熱相激易引發疾病。

溫暖腹部的正氣,下元虛弱之人,若食透心涼之物,多會導致寒泄,極大地損傷真氣,難以恢復。“夏日伏陰在內,熱食得有微汗妙”。夏日最佳之選乃是使人微微出汗的熱食,尤其是早晨,既能出汗透表,又不至大汗傷陰。

三、避賊風

何為賊風?當今最大的賊風當屬空調風與風扇風。在山區,最為強勁的賊風則是過堂風。

自古以來,因夏季遭受賊風而致面癱的男女老幼不勝列舉,更有甚者會突發中風導致偏癱。

明《遵生八箋》記載:貪涼兼汗,身當風而臥,多患風痹,手足麻木不仁,言語謇澀,四肢癱瘓。年壯時未覺其害,亦埋下病根。氣衰之人,猶如

桴鼓相應。酷暑時節尤應深思。

因此,體虛之人務必躲避賊風,尤其是寒冷刺骨的空調風。

一旦罹患“空調病”,及時調理仍可無礙,若久拖則易發展成重疾。

文:青山共風雨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