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朝自稱殷,為何又被稱為商?為什么做生意的人被稱為商人?

圖片源自Pixabay

依靠現代人西化的知識體系,以及思想觀念,不可能還原中華文明的真正內涵,中華文明原生文化時期使用的“本源古漢字”字義,能為現代人揭開中華文明的終極秘密。

在夏、商、周的商代,當時的人并不自稱為“商”,而是自稱“殷”,于是,在那個歷史時代有了兩個名稱,既有當時自稱的“殷”,又有后世命名的“商”,所以,我們稱那個時代為“殷商”。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在殷朝之后的周朝會稱“殷”為“商”呢?而且到了后世,還把這個“商”字用到了生意上,做生意被稱為“經商”,而做生意的人被稱為“商人”。這其中有著什么樣的關聯性?

要解密這個“商”字的真正內涵,我們就要了解一下「華夏原生文化」時期,以及在那個時期中的“本源古漢字”字義。

一、「華夏原生文化」時期與“本源古漢字”概述

完整的中國古代文化,分為兩個時期:

從伏羲時代一直到周朝結束的「華夏原生文化」時期,以及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清末的「中國傳統文化」時期。

「華夏原生文化」是整個中國古代文化的主體,而「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原生文化」衰落乃至模糊以后的演化。

「華夏原生文化」有著非常清晰的內涵:

第一、就是對“重疊結構世界”(“顯性世界”+“隱性世界”)完整的認識;

第二、人在“重疊結構人體”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普及;

第三、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廣泛地應用“心智系統轉換”。

中國最早的“本源古漢字”,并不是用來記載人們日常經驗的常規文字,而是專門用來記載人在“重疊結構人體”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圖示。

在整個「華夏原生文化」時期,“心智系統轉換”的推廣,在這個時期中本身也存在著強弱的變化,正是這種變化觸發了夏、商、周這三個上古王朝的更迭。

簡單地說,從伏羲到夏是「華夏原生文化」的正統,殷王朝是對之前正統文化的變異,而周王朝又是對夏王朝文化正統的恢復。所以,我們在前一篇文章中分析過,“夏”是周人對夏王朝文化的尊稱。也就是說,“夏”并不是夏王朝的自稱。

而“商”則是周朝對殷朝的貶稱。那么,為什么說“商”是個貶義詞呢?這就要從“本源古漢字”角度進行分析。

二、“商”字的“本源古漢字”字義分析

上圖,是甲骨文“商”字。

甲骨文“商”字的造字,采用的是上下結構。

甲骨文“商”字的上半部分,是兩個并列的上下顛倒的“立”字。

我們先來解釋甲骨文“立”字的涵義,請看下圖:

甲骨文“立”字的造字,是上下結構。

下半部分是“一橫”,代表的是“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顯性世界”。

上半部分是“一個人體正面”的圖示,這個圖示代表了兩種涵義:第一個意思,“顯性人體”的正面,第二個意思,代表“向上”的意思。

在“本源古漢字”中,“上”代表著“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隱性世界”的意思,所以,“本源古漢字”的“立”字代表的意思是:從“顯性世界”回歸到“隱性世界”。因此,“立”字上下顛倒了以后,表示的意思正好相反,代表從“隱性世界”沖向“顯性世界”。

甲骨文“商”字的上半部分,由兩個并列的上下顛倒的“立”字組成,用來表示:強化沖入“顯性世界”,沉迷在“顯性世界”的意思。

甲骨文“商”字的下半部分,是個內外結構的字元,外在結構就是一個甲骨文“同”字的“外框”。

甲骨文“同”字在“本源古漢字”造字中,就用來表示“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顯性世界”。而在“同”字內的“八”字元,表示在“重疊結構人體”內連線“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的“通道的出入口”。

綜上分析,甲骨文“商”字的“本源古漢字”字義是:深深進入“顯性世界”,并沉迷其中。深陷并且沉迷“顯性世界”,在“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視角中,是最差的一種狀態。所以,周人用這個“商”字來貶稱殷王朝,以表示殷王朝對之前正統文化的扭曲。

“商”字包含著“嚴重貶低”的涵義,這個“商”在農耕時代中,被應用到做生意以及做生意的人頭上,也就非常合理了。

在農耕時代,并且在“心智系統轉換”的大背景下,只有對“顯性世界”中的利益及其敏感和沉迷的人,才會棄農做生意,所以把這些行為稱為“經商”,而把做這些事的人稱為“商人”。

到了「中國傳統文化」時期,人被分為了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士”的本義是專注于“隱性世界”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人,這樣的人被稱為“士”,排在第一等,而專注又沉迷于“顯性世界”利益的人,被稱為“商”,排在最低一等,這樣的排列,價值觀是極其正確的。

要真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一定要從「華夏原生文化」入手,找到真正的中國文化的根。

源自:微智先峰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