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清明、寒食三節合一,為“收鬼”時節
4月1日是上巳節,4月5日是清明節,兩者都是傳統節日中的“鬼節”,算是一年一度“雙鬼節”時期了。
從傳統節日的演化來看,其實上巳和清明節有很多重疊的地方。現在大家熟知的清明節習俗,其實是上巳節、寒食節、清明“三節合一”的加強版,所以了解這三個節日的內涵,重點是要了解清明,今天就來科普一下三合一的清明節傳統內涵。
在所有中國傳統節日中,清明也是相當特殊的存在。大家應該都曾好奇過,中國節日基本都按農曆走,為何只有清明是每年公曆4月4日左右?
其實這點已經揭露了清明最基礎的一個特性——不僅是節日,還是節氣。
1.特殊的清明節
節氣是太陽歷,現行公曆也是太陽歷,兩者平穩執行下是同步的。所以每年清明都是在公曆4月4日附近。這點不僅清明如此,其他節氣都是一樣,只是其他節氣不放假,大家不怎么關注。
清明節俗還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一方面,此時氣清景明、春光明媚,很適合踏青出游、寄情山水,縱情享受(生)。另一方面清明又是傳統四大鬼節之一,人們祭奠掃墓、緬懷先人、悲戚情深(死)。
一般節日只有一個主題,要么祈豐年,要么避災禍,要么慶生命,要么悼死亡。清明卻是出生入死、生死交融。慶賀生命、追念死亡同時存在。然而,這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實也正是清明內涵所在。
《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但“清明”的名字應該更古老,它源于“風”——季候八風之一的“清明風”
風,最早有“四風說”。《尚書·堯典》《山海經》、殷墟甲骨中都有四方風神,風神與四方、四時的時空概念結合。之后又有“八風說”,八風在古代與四時五行、八卦九宮一樣運用廣泛,不同領域說法不同:
- 中醫有九宮八風:兇風、嬰兒風、弱風、大弱風、謀風、剛風、折風、大剛風。
- 術占有八卦八風:乾風、坤風、震風、巽風、坎風、離風、艮風、兌風。
佛門有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修佛者遇此八事都不為所動的,便稱之為“八風不動”,蘇東坡的“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便是此意。
清明風還不屬于以上幾種,而是“四時季候八風”,《易緯通卦驗》記載:
八節之風謂之八風。
立春條風至,春分明庶風至
立夏清明風至,夏至景風至
立秋涼風至,秋分閶闔風至
立冬不周風至,冬至廣莫風至
季候八風本質是八個方位的風,一風統三個節氣,清明風對應東南方。當東南風吹起時,萬物一片清朗潔齊明凈,東南風也就有了“清明”之名。
以上是“清明”名字的來源說法,但清明內里還有更深刻的“陰氣”“陽氣”的轉化。
2.清明“收鬼”
清明是鬼節,中國鬼節的底層邏輯,就是看陰陽五行規律:
少陽為木,老陽為火
少陰為金,老陰為水
陽氣、陰氣又常用水、火來表示,水代表太陰,火代表太陽。鬼當然是陰氣,對應水五行的生旺規律,所以鬼一年活動周期就是:
七月(申)鬼氣開始活躍
十一月(子)冬至附近達到極盛
次年三月(辰)清明斂藏沉寂
中元節和清明同是鬼節,但一始一終,因此節俗表現又截然不同:
清明三月,陰氣“終結”,鬼的活躍期到此結束,紛紛回到陰宅歇息,此后巳午未三個月不再活動。所以清明時是“收鬼”;給祖先的冥幣要及時送去,否則一旦鬼門關就收不到了;為了此后三個月里祖先、親人能在陰間平平安安,修治墳墓也是必須要做的,所以清明除了燒香還要“掃墓”,打掃墓上雜草,插標做引。
七月,是“鬼氣生”的階段,鬼經歷巳、午、未三個月后,陽氣衰弱而陰氣漸起,鬼門開,又可以出門活動了。中元時節是“放鬼”,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無人祭祀的野鬼也在七月饑腸轆轆涌出來,造成很多不好的事情,所以七月還講究中元退避、中元普渡。但這些在清明是不太講究的。
清明附近陰陽轉換、氣候變化,會讓部分體弱老人和病患難以適應,熬不過的病患和老人也很多,生離死別之事也比較常見,又加強了清明的死亡氣息,增強了“鬼節”氣氛。
萬物抱陰負陽,清明就是陰消陽息的節點。很多清明相關文化中都有陽氣增長、陰氣潛伏的寓意,比如清明三侯:
一候“桐始華”,白桐花開,芬芳怡人,花木生長,陽氣外秀。
二候“田鼠化為鵪”,并非說田鼠變成了鵪鶉。鼠是陰物,幽閉潛伏,鳥是陽物,向日而出。田鼠化為鵪是陽物取代陰物,陽氣勃發而陰氣潛藏。
三候“虹始見”,云薄漏日穿雨影,雨霽初晴見虹霓。雨霧為水,為陰;陽光為火,為陽。彩虹乃陰陽交會的產物,純陰純陽情況下都不會出現彩虹,只有水氣和陽光同時存在才會有。所以“虹始見”可視作做一種陰陽交合。
民間說:
“桐樹不開花,當年有大寒”,因為陽氣不生,則陰寒氣盛
“田鼠不化鵪鶉,國有貪婪殘暴之人”因為陽物不出,則有陰物作祟
“彩虹不出現,社會有淫亂”因為陰陽沒有正常交合,濫交則淫亂。
陰陽五行的解釋也難以全部理解清明所有活動,這則是因為清明的另一重屬性——它不僅是節氣,還是節日。
確切來說,清明節還不只是一個節日,而是三合一版的超級節日,它還背負著另外兩個節日——上巳節和寒食節。
3.三節合一
三月三,上巳節,又是一個重日節,也是四大鬼節說法中的另一個三月的鬼節。
最初上巳并非三月三,而是三月第一個巳日,所以才叫“上巳節”,曹魏之后才漸漸習慣放到農曆三月三,所以要明白上巳節核心,必須明白“巳”的含義。
十二地支中的“巳”,有以下幾種的含義:
第一、祭祀祈福。
《風俗通義》卷八“祀典”云:“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第二、祓除、終止。
《日知錄》曰:“季春之月,辰為建,已為除,故用三月上巳祓除不祥。”
第三、子嗣之意。
《玉篇》言道:“巳,嗣也。”甲骨文“巳”的字形與“子”基本一致
因為有了以上三層含義,所以上巳節的原初活動有祭祀鬼神、沐浴祓禊、男女尋歡交合求子嗣。
所謂“禊”,即“潔”,“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弭病患的儀式,也就是到水中沐浴,祓除不祥,可以說是一種驅邪求吉的儀式先秦時期或許已經有上巳野合習俗,一些秦漢畫像磚上有展示,趙忠祥老師的那句經典名言其實對人類社會也是有用的。
這個時節植物生長,動物、男女交合都是自然之道,都是應時節播種、盼望開花結果。古代上巳節官府有沒有鼓勵野戰說不清,但鼓勵男女約會是有的。《周禮·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
這是將上巳當作天地做媒的好日子,堪稱中國古代“情人節”,今天壯族、侗族、苗族、黎族等區域仍以三月三為情人節。
而比較有意思的是,上巳節是情人節,也被認為是鬼節,七月七也被當成情人節,卻在鬼七月。這“愛情就像見了鬼”的概率頗有點耐人尋味了。
再說清明節融合的另一個節日——寒食節。
寒食的日期定位比較有意思,是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計算,所以又稱為“百五節”。
古代節氣用平氣法,15天一個節氣,冬至后105天正好過完7個完整節氣,再往后一天就是清明。所以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一天。現在用定氣法劃分節氣,會有一丟丟不一致,但基本也還是清明前一天。
寒食節起源相傳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背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怎么也找不到,于是放火燒山想把人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寧死不出,最好抱著柳樹燒死了。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定為寒食節,每逢寒食節都禁止生火,以示追懷。
唐代寒食節又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上墳祭奠祖先,不論士人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慎終追遠的節日朝廷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后來增加到七天。此后漸漸成為固定傳統。
上巳、寒食、清明的時間本就太過接近,宋代之后,上巳、寒食又因種種原因逐漸淡化,清明節則逐漸受到重視,許多節俗便隨之并入清明。
結語
春生、夏長、秋死(收)、冬藏乃是大自然的輪回,中國人的生死觀念在春秋兩季最醇厚濃烈。秋天多是對萬物衰亡的哀思,對短暫生命的哀悼。春季多是對天地生命的祈禱,對茁壯生長的祈求。清明因為前面說過的各種緣由,成了陰陽轉換、生死交融的節點。
這個萬物生長、清潔明凈的時節生與死,都是主角,以至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讓人如此印象深刻。
圖文:雷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