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付出是不求回報的

字型:

 

很多的朋友對于付出與回報之間的差異難以接受,總是認為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我也經常能聽到有的朋友向我訴苦:我念佛燒香處處行善,還經常施舍,也不與人爭執吵鬧,為什么還是生活的不好呢?我先給朋友們講一個我身邊的故事。

我的一位朋友虔誠修佛,十多年如一日,天天燒香念佛,逢廟必拜,見佛必求,磕頭燒香,虔誠至極,讓很多信徒佩服至極。然而,他也是一直生活的不如意,徘徊在貧窮的邊緣。原來,他有一個非常不好的毛病——抱怨,經常是逢人便說:“我虔誠求佛,佛也不幫我,我虔誠幫人,也得不到回報,我的命真的不好……”。這么多年來,每次見到,他都反反復復的重復這些相同意思的話。是佛祖沒有幫他?是他還不夠虔誠?我說,都不是!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

一位虔誠的信徒遭遇水災,就爬到屋頂上避難。但是,洪水漸漸上漲,眼看就要淹到腳下了,他急忙禱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快來救我啊!”不一會兒,漂來一條大木頭,在他身邊停留,繞他轉了兩圈,這時候其他完全可以借助這個大木頭逃生的,但是信徒看了看,心想:再等等,佛祖會來救我的。他沒有去抓住木頭,大木頭被水沖走了。可大水還在繼續上漲,很快到了他的腰部。信徒十分著急,立即又向佛祖發出祈求。

就在這時,又來了一艘又破又爛的小船,船上有個有瘦又臟的船家,船家要帶他去安全的地方,可是他看看船破人也臟,他又拒絕了,并且說道:“我不喜歡這艘破船,更不喜歡這個又瘦又臟的船家,我這么虔誠,我相信佛祖一定會來救我的”。

結果,船家只好撐船離開信徒走遠了。沒一會兒,水已經漲到了脖子,信徒還在繼續大聲地向佛祖禱告著。可是,洪水無情的上漲,奄奄一息的信徒最后被大水淹沒、卷走。

這位信徒死后,就去找佛祖說理:“我虔誠求佛,誠信待人,在我最為危難之時,佛祖你為什么不來救我,害的我一命嗚呼”。佛祖深深地嘆了口氣,說道:“你真是冤枉了佛。那大木頭和小船都是來救你的,你卻嫌這嫌那,一次次地拒絕,看來是你與佛無緣了。”

這只是一個故事,卻富含哲理,其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是很多。很多人把生活與學佛分開,認為生活就是生活,念佛就是念佛,更有一部分人信佛信的幾乎到偏執的程度,把自己的未來全部寄托在菩薩、佛祖身上,希望他們來幫助自己,對身邊的每個機會,都置若罔聞,嫌棄這個,嫌棄那個,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從而不斷的錯過良機。反而認為自己信佛了,燒香了,磕頭了,佛就要給他想要的一切,全然忽略了自己在生活中要承擔的角色,導致諸多悲劇就在我們的身邊發生。

有道是“佛度有緣人”,心誠志堅者,循著佛的指示,就漸漸脫離了苦海。而心不誠、志不堅者,卻永遠脫離不了苦海。所以說,所謂“佛度”,其實是眾生按照佛法的指示自救、自悟、自度而已。那根木頭是佛祖給你的機會,但是要靠你自己把握,要靠你自己駕馭,只要把握好,抓住木頭你就可以逃生。那個破船和臟瘦的船家是佛的引導者,告訴你,這是個機會,你要聽話上船,你就可以得救。佛祖就在我們心里,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里,試想一下,如果修佛和生活是分離的,那么修佛有什么用?那只是嘴巴上的修佛、形式上的修佛,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更應當把佛的智慧應用到生活中,讓自己生活充滿陽光、快樂。

從上面的兩則故事,我們可以得到對于付出與回報的正念——人要被“度”,要想有所回報,不能指望別人,而應該靠自己。

有兩句話說的很好,一句是“自助者,天助之”,還有一句是“機會只留給準備好的人”。每個人處身立世,都在不斷的追求幸福的生活,都在期望自己的付出能夠有所回報,但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而不愿自己努力,所以總不能稱心如意。或者很多的朋友付出了,回報也有了,而這種回報其實是一個機會,或者很多機會,但是如果你不能抓住機會靠自身的努力來實現“回報”的話,那么你也只能像那個信徒一樣,被大水沖走,徒留一腔抱怨。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困境,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有一顆自度之心,靠自己去成功。

文:楊清華

更多